46年前发现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挖?

如题所述

《古风五十九首》:“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秦王嬴政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秦始皇“享乐奢侈”这个特点,阿房宫的存在便是最好的印证,史料中也多有记载秦朝百姓如何苦不堪言,其实秦始皇不只在生前如此爱财奢侈,他为了在自己死后仍然过着富足享乐的生活,还在地下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极其豪华的陵墓,然而46年前便已经发现的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挖?德国专家使用核磁扫描后给出答案。

秦始皇在位期间搜刮了很多民间的财物,秦始皇陵中自然也储存了一些,这对我们如今来研究秦朝的历史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直到2020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对于秦始皇陵依旧束手无措。史料中曾记载过,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曾经带领三万余人计划挖掘秦始皇陵墓,但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挖掘无疾而终。

1974年的春天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丘附近打井时意外挖出了一个破碎的陶俑头,他们觉得这个陶俑十分奇特,所以很快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当地有关部门。国家对于这个发现相当重视,随后迅速组织人手前去挖掘,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是由此现世。但真正的兵马俑其实不是我们如今见到的土黄色,而是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的,就在人们在将其挖掘出来的几分钟里,这些兵马俑遇到空气迅速氧化,便变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土黄色。

后来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秦始皇陵地宫如今仍然完好的保存于土壤之下,数千年以来都没有被盗取,最让世人好奇的是在1974年就已经发现秦始皇地宫的存在,那为何至今都没有开启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文物保护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打开了明代万历皇帝的古墓,然而就在古墓打开的一瞬间,里面的陪葬品接触到空气,瞬间黯然失色。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种情况又一次出现了,当时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墓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在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纺制品和竹简帛书,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致使那些文物在接触空气的一瞬间全部都氧化变形了。

显然根据现代的技术,科学家仍然不能保证在挖掘秦始皇地宫之后可以保护好其中出土的文物,所以一旦选择挖掘秦始皇陵地宫,那么里面的文物很有可能就会在一瞬间氧化变形,即便有幸抢救下一些文物,也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研究价值,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挖出毁坏的文物不如将它们继续完好的保存在地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谁也无法承担地宫中水银泄露带来的污染问题。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秦始皇曾在地宫中注入水银,以水银来代表百川江河。除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地宫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水银,因为秦始皇生前想尽了办法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但都未成功,所以他在地宫中注入了大量水银来保证自己的尸身不腐以求可以重生。

而这一传闻也被德国的专家所证实,面对秦始皇古墓,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人也想要一探究竟,有一位德国的专家,便利用高超的科技,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想要窥得个中全貌。经过扫描的图片显示皇陵中除了有高低不平的建筑物之外,还有着疑似水银的液体在其中流动。

如果发掘之后发生水银泄露的情况,那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核爆。这些年来,科学家也在秦始皇陵附近进行过探测,都发现地宫附近的地域中汞元素含量超标,显然想要完美避开水银区域进行挖掘,以现在的技术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时间问题,根据相关科学家的计算,如果想要将秦始皇立地宫完整的开发出来,那么所要花费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这其中还要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取样以及照相留存档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考古毕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考古发掘工作也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工程。

虽然直到如今我们仍然无法去挖掘秦始皇陵,但相信依照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我们离挖掘之日已经不远,希望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的了解秦朝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挖掘难度大,二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国家对于这种古代的建筑遗址一直是实行的保护措施。
第2个回答  2021-01-17
一方面是技术的不完善,怕在挖掘的过程中造成损失。二是开挖会影响整个陵墓的历史遗迹,倒不如直接完好保留。
第3个回答  2021-01-17
因为秦始皇陵里面含有大量毒性很强的汞,所以没人敢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