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朝之前没有游牧民族来征服中原呢?

如题所述

中国朝代歌是这样唱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发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时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法制不健全,因此常常重武轻文,以武力定天下。另外,为了扩充或者保卫国家的领土,征战成了国家发展进步的必要过程。战争有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内部战争,还有为扩张国力或者抵御外敌而发生的战争,即外部战争。后者多为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

通过研究朝代歌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尽管也有许多外部战争,但始终都是农耕民族在控制中原地区。然而在唐朝以后,经常是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征服,更有宋朝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峙许多年,元、清时游牧民族统御天下的情形。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两者的历史背景。从春秋开始,就有玁狁、荤粥、戎狄活动于北方广大地区的记录。但在这个时期,游牧民族实际上对中原是没有冲击力的。

那时候的游牧民族自身还存在组织缺陷。他们早期在社会结构方面非常松散。单于实际上是一个盟主而不是一个皇帝,各个部落只是与其结盟,而非直接成为其部下。兵、民、财物都归各个部落所有,而不是单于私有。单于的实际权力较弱。

在军事科技上,这些在草原崛起的部落也很落后。早期游牧民族对汉地通常是以骚扰抢掠为主,基本上很少直接攻城。一方面是他们只需要农耕民族的物资和人口,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城市居住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攻城的军备物资。对于攻城,他们完全束手无策。

另外,在马镫发明之前,草原部落主要以轻骑骚扰为主。这种打法打的很轻,以速度敏捷著称。但霍去病发明新的骑兵打法以后,游牧民族的骑兵不但没有了优势,而且十分被动。

马镫的发明,让骑兵能够在马匹上活动自如,骑兵的战斗力增强。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骑兵的冲击性打法又成了游牧民族的主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是实力上升的动力。随着民族间的不断碰撞,文化的不断交融,这些游牧民族一直没有放弃,不断学习、不断改革。草原部落在组织方面也在快速进化,已经完全改变了部落联盟松散的组织结构。

唐后,不管蒙古族还是女真族,其组织结构都变得更加严密。成吉思汗拥有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义务,上马则备战,下马则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后来女真的八旗制度则更上层楼,早已不是唐以前匈奴的那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了。

反观农耕民族,自宋开始正式自废武功。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国内大乱。宋朝开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不断加强皇权,重视文臣,有意将军队弱化。

宋朝的军制变得十分畸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被拆得七零八落。宋朝枢密院掌军权、军令而不统兵;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率臣临时领命出征。可谓是兵和将分离,军和财政分离;强干弱枝,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足够对付变乱,却导致边境战力下降。

另外,为了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守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戍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宋朝军制设置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防范军队造反。这种军制一直延续下来,唐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局面的确再没发生过。但自此以后,汉族也再没能开疆拓土。

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财政、军队组织、军事技术等都全面向农耕民族学习,并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农耕民族则在连番的内乱之后,从宋开始,通过层层自我设限,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层的枷锁,自废武功,自我设限。此消彼长之下,结果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最终的战争结果上——草原民族、游牧民族多次征服农耕民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唐朝之前,游牧民族的人数较少,多为散落各个地方,唐朝之前无法形成固定势力。唐朝之前最强盛的就是大汉朝。而中原都是农耕生产力和人口增长要远远多于游牧民族。
第2个回答  2020-11-07
因为在唐朝以前我们的国家都非常的厉害,游牧民族不敢来征服中原,那会儿游牧民族的力量也比较薄弱,他们不够强大。
第3个回答  2020-11-07
唐朝之前没有游牧民族来征服中原,是因为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粮食只能够维持自己族人的生活,没有剩余的给其他人去吃等。
第4个回答  2020-11-07
那个时候的游牧民族还在发展当中,从战斗力和兵力上来说,都比不上当时主要的政权,再加上没有一个出色的领导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