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把他乡做故乡 的出处

我似乎记得好象是一句古诗:“梦里不知身是客,却把他乡做故乡” 但李后主又有一句词叫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不知道究竟是怎样,或者是我记错了?
请说出作品名,作者以及完整的句子,谢谢。

出自:陈寅恪《怀故居》。

原文: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河山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拓展资料:

《忆故居》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所写的一首诗。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钟声渺远而悠扬,林影依依可爱,群鸦归巢,故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而此刻漂泊岭南的作者却有家归不得。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绝不依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即使在抗战取得胜利的日子,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仍然无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还有中国的文化,还有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送别学生的诗中所说的"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许中国文化的破碎更让诗人悲痛。因此,即使在举国同庆的日子,诗人仍然摆脱不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也许只有早已远去的、"赢得大清干净水的静安先生才是诗人的知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3
出自:陈寅恪《怀故居》。
原文: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河山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拓展资料:
《忆故居》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所写的一首诗。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钟声渺远而悠扬,林影依依可爱,群鸦归巢,故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而此刻漂泊岭南的作者却有家归不得。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绝不依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即使在抗战取得胜利的日子,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仍然无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还有中国的文化,还有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送别学生的诗中所说的"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许中国文化的破碎更让诗人悲痛。因此,即使在举国同庆的日子,诗人仍然摆脱不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也许只有早已远去的、"赢得大清干净水的静安先生才是诗人的知音。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05
   却把他乡做故乡:应该是援引,陈寅恪

怀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河山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梦里不知身是客:应该是援引,唐代-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l另红楼梦,《好了歌》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3个回答  2006-10-06
红楼梦中好了歌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4个回答  2006-10-06
或许是套用 宋·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而来的,如果是这样应该是有很多文人说过,没有必要寻找这话的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