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生命的林子

急不可待

生命的林子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并经过潜心修炼,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

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是:大片松树长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条件其实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长,就会被其他树盖过,吸收不到阳光雨露,就会枯萎。艰苦的环境促使松树要去竞争,要奋发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两三棵松树,应该说有着优越的条件,不愁阳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优越了,使它们失去了动力,反而长得懒懒散散。

课文蕴含的道理是:其实做人也是一样。远离了社会,没有了竞争,就会失去奋进的目标和激情;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才更能激发斗志,学人所长,提高能力。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文章最后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4、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出示所需字幕 相关图片

设计理念:本文的课题为“生命的林子”,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带领学生先在文本中走一个文字的来回,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中去走一个来回,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玄藏为什么一开始坚持要‘辞’,后来又为什么‘留’?”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在教学中,重在“辞”的原因上的探讨,重在抓住老方丈与玄奘的两次对话,让学生进行细读慢品,读出这朴实的话语中的潜在意义,并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对于老方丈说的话的理解,并且就课文本身这个故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理解“生命的林子”这个题目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由电视剧《西游记》入手,进行课前谈话,向学生简介玄奘、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物,你们都很熟悉,想看看吗?

(出示唐僧图片)对他有什么了解,简单的说一说。(生交流)

随机板书:玄奘 一代名僧。

2、揭题:你们知道吗?他之所以成为一代高僧,有多种原因,其中与他选择法门寺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在法门寺修行时的一个传说。题目叫做——师板课题,学生读。

4、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冒出了什么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5、小结入文

二、反复读文,层层感悟,理解寓意

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什么样的林子是生命的林子,林子和玄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

(一)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对一些不易读准的生字进行正音。“玄、薪”都是前鼻音;“僧、嚷”是后鼻音;“酬”是翘舌音;“侣“注意其韵母的声调。

(二)初读课文,感受两处林子的不同。

1、当年玄奘在法门寺修行时,方丈带他去看了两处林子,是怎样的两处林子呢?打开课本,把课文整个儿读一遍,然后,找出描写两处林子的句子读上几遍。(学生读书)

2、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两处林子?读出描写它的句子。

(出示文段:第6、7自然段)

3、你觉得这两片林子有什么不同?读一读,多读几遍,试着把它们不同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读)

4、交流朗读,感受小林子的懒散,没有生机和大林子的生机勃勃。

(三)精读课文6-8小节,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1、这两处林子长的怎么样,想看看吗?(出示两处林子图片)师:——你看,这就是小山头上的林子,其实也称不上林子,零零落落几棵松树,那么安逸,即使鹤立鸡群的这棵,也只能当柴烧。而这片林子,郁郁葱葱,每棵树都颀长、挺拔。

2、学生速读第8小结,思考:同样是林子,为什么一处毫无生机,而另一处却充满生机呢?(学生读书并交流)

3 、借助大林子画面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出示大林子画面)你看,松树为了生存,为了求得发展的空间,要奋力往上长,你追我赶,棵棵可能成为栋梁,因此,整个松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真是——指题:学生齐读。

4、朗读方丈的前半段话,感受林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学生自渎-指名读——评读——齐读

5、出示小林子画面和方丈的后半段话,引读。师: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怎么样呢?学生一起读。

(四)读1-8节,感悟理解方丈的话。

1、 认真地读读课文1-8小节,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两处地方?说上这样一番语呢?

2、学生交流。

老师点拨: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并随机出示

描写法门寺能人多的句段朗读感悟。

3、小结。法门寺人才济济,玄奘不能出人头地,感到非常苦恼,想到冷落偏僻的深山小寺去求发展。因此,方丈带他看了两个地方,并说上这样一番话,想挽留他。

4、 再次朗读方丈的话。

5、 理解生命的林子和玄奘去留法门寺的关系。

师问:你觉得方丈仅仅是在谈松树和林子吗?这和玄奘想离开或留在法门寺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一下

6、 交流。

7、 小结:法门寺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在这里修行,会更有成就。

8、 师引:玄奘也明白了,他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第9小节。——学生齐读

(五)读中心节,明白寓意。

1、 师小结过渡:在法门寺,玄奘苦心修炼,成了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2、 了解伟人对玄奘的评价。

师:一代伟人梁启超这样评价他——出示“天下一完人”字幕(学生齐读)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称誉他是——出示“民族脊梁”字幕(齐读)

3、读到这里,你觉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他的成功之间有什么有关系?能说的具体些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4、出示11小节。学生齐读。

三、引导辩论,升华感悟。

1、师过渡引疑: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他是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呢?就像玄奘,是不是他离开了法门寺,就不能成功。我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可以跳读课文,找到书上的内容作为依据阐明你的观点,你也可以用你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例子为依据,当然,举不出例子,谈谈看法也可以。先在小组里谈谈。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是呀,环境是人获得成功的外在条件,能促进人的成长,但是,人本身的努力,奋进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自身不努力,放弃竞争,再好的环境也没有用。愿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一片竞争的大森林里,苦苦追求,孜孜探索,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四 词语积累。

1、课文里出现了很多描写林子的词语,另外还有描写法门寺以及玄奘大师修炼佛学的词语,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归类。(出示)自己读一读。

2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说出一个词语的意思,你们很快的找到这个词语,并说出来,看谁抢的快,抢的多。

(遮天蔽日、晨钟暮鼓、潜心修养、莽莽苍苍、郁郁葱葱、鹤立鸡群、青灯黄卷)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体会法门寺

1.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香火鼎盛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集纳名僧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订正。

3.学生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

二.态度比较,引发思考探究

1.法门寺是这样一座高僧云集的寺庙,可胸怀大志的玄藏却想离开此地,这是为什么?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的1-3小节,认真思考。 2.交流。

①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②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清灯苦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烦,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③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④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3.指导朗读,读出玄奘的“决意离开”。

4.可是,经过方丈的一番点化后,玄奘却说:(出示,引读)“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5.过渡:玄奘为什么又不离开法门寺了,让我们跟随方丈和玄奘走上山头,走进林子。

三.读议对话,悟方丈的智慧

A 紧扣方丈的四个问题

1.过渡:玄奘为什么又不离开法门寺了?方丈是怎么点化他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8小节,找出方丈提了哪几个问题,并标上序号。

2.交流出示

①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②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③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④为什么这里的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3.如果请你给这四个问题归类,可以分几类?(两类)

4.研究前两个问题

出示: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很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走走吧。”

思考:

①自己默读这部分的内容,思考:方丈为什么要提这样两个问题?

②听了玄奘说愿意做太阳后,方丈微微一笑,你认为方丈“微微一笑”背后有什么含义?

出示句式说话:方丈微微一笑,心想( ) 学生练习说话交流

③分角色读

5.研究后面两个问题

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林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默读六七小节内容,分别划出描写“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林”的句子,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一样?

交流:

出示: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理解“秀颀”

指导读这两个句子,读出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山头上最高的松树只能做薪柴,而林子中的每一棵松树都这么修长挺直呢?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么说的吧。

B、方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大屏幕出示: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丛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1. 指名读,

2.自己再读一读这一段话,读懂了吗?读懂了,你一定能完成这样的句式

这些松树因为( )所以成为栋梁。

而那几棵松树因为( )于是就成了薪柴

5.想想方丈的这番话有哪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或者细细回味的?

板书:竞争

小结,因为这些松树在林子中充满竞争,所以成为栋梁。而那几颗松树因为没有竞争,鹤立鸡群,所以成了薪柴。

6.让我们一起来将方丈的这一段话来读一遍。

7.因为方丈的点化,劝诫,玄奘留了下来,最终成为一代名僧。

8.所以,经过方丈的这么一番高明的点化,玄奘恍然大悟,出示齐读: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松树了,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法门寺就是这片大林子,就像这片长满栋梁的生命的林子啊!玄奘怎能离开呢?

出示两组词语齐读:

大林子 法门寺

郁郁葱葱 香客如流

遮天蔽日 名满天下

秀颀挺拔 水深龙多

莽莽苍苍 高僧济济

玄奘要想成才,要想成为名僧,必须在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中啊!

四、回归课题,领悟“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说说你对课题“生命的林子”的理解。

教师点拨: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它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对于玄奘来说,他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对于要想成才的人来说,生命的林子又是什么?

五、总结

一位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他写了一首诗,我今天也带来了,想不想听?

生命的林子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生在树林里

看,我的伙伴们

棵棵俊秀挺拔

株株蓬勃优雅

为了迎接每一缕阳光

为了吮吸每一滴雨露

我们争先恐后向上生长

我们不羡慕小村庄的逍遥自在

我们不留恋灌木丛中的鹤立鸡群

因为我们的理想

不是薪柴是栋梁

不是烛火是太阳

其实,我们六年级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我们小学也是一片生命的林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班级、学校、社会这片生命的林子中奋力向上,健康成长。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个题目----------生命的林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4
生命的林子

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十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是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十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

玄奘想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意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例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 、挺拔。方丈问玄奘:“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是因为证者承接天上的太阳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太阳,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

《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一个人只有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才能成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思考:“是不是每一个进法门寺的僧侣都能成为一代高僧呢?”显然,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只是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玄奘成长的好环境,玄奘能不能成为一代高僧还取决于他有没有远大的志向、有没有青灯黄卷的苦读精神。当然遇到一位像文中方丈一样富有智慧的引路人则更有助于玄奘成功。

-----------------------

《生命的林子》教材分析

一篇好的叙事寓理文,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透过它的语言,更好地影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阐发的哲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科书课外选读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是这样一篇的文章。
首先,就课文的题目来说,“生命的林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会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动听的童话故事,使人容易由此产生联想,从而引起想要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读完全文后,才明白这是一曲充满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的生命之歌。文章内容似乎与题目相去甚远,可是,当读者再次品味罢文中法门寺方丈那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话语后,就不难体味到,那林子不正象征着我们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社会吗?而要想成才,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不正需要我们融入到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吗?“生命的林子”正蕴含了这一切。题目未入俗套,而另僻蹊径,达到了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目的。
其次,课文的选材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说明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文章仅停留在通过讲述一些伟人、名人如何通过竞争成才的层面上,则极易落入千人一面,空洞说教的路子之中,不易引发学生的思索;如果文章的内容、情节过于简单,则不能把道理讲透彻,又会步入枯燥乏味、附会牵强的俗套。而本文作者巧妙地克服了这一矛盾,选择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颇具神奇色彩唐玄奘,修行得道前的经历来说明道理,从而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通过玄奘的内心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
再次,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唐僧玄奘修行之处的状况:“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龙多”、“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由此可见,法门寺是个荟集天下佛学之大成的名寺。而玄奘只是个刚剃发不久的和尚,他的学识,怎可与那些名僧相比?由此道出玄奘决意离开,而去偏僻小寺发展的原因。
接着,玄奘找方丈辞行。方丈得知其来意后,并没有直接劝阻玄奘留下,而是提了一个问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通过烛火与太阳光亮的对比,反射出在小寺院默默无闻,和在名寺里功得圆满后把佛光普照天下的强烈反差。玄奘的回答 ——“我愿做太阳” 使方丈看到玄奘其实是个有抱负而不甘寂寞的可塑之才。然而,此时方丈仍未劝阻玄奘留下,而是带他到了寺后的松林。只见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这里“最大最高”的树木“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在这里方丈向玄奘暗示,“最大最高”的树木生长在“树木疏松”的环境中,就好比在偏僻小寺修行,虽然在众人之上,但是最终“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
然后,方丈信步把玄奘带到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林子中,“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这些树长在一起,“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至此,方丈终于让玄奘明白:法门寺就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终究都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就平平。
课文通过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亮出本文蕴涵的道理,真可谓是层层剖笋,环环相扣。方丈劝玄奘留下,并没有直接给他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思考,让玄奘自己参悟其中的道理。其实,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们对唐僧玄奘去留的关心这一关键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这篇课文,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事例或者是方丈长篇累牍的说教来达到说明事理的目的,而是让故事自然发展;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另人炫晕的描绘,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道出真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层层深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之处。
最后,仅就本文所阐发道理的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笔者觉得本文作者把竞争教育提到小学生的意识中很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科技大爆炸的社会,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发展都要求竞争。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生长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的溺爱使这一代孩子大都缺少竞争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养尊处优的思想只会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当代变化复杂的大社会。只有从小培养处处争上游的竞争意识,才能使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祖国的栋梁。
总之,《生命的林子》这篇选读课文,无论是选材、内容、主旨思想,还是教育意义,都称得上是一篇叙事寓理文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7
生命的林子
李雪峰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佛,但无奈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远不如寺内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就会显现了。”玄奘思索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说:“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偶尔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二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教案在这:http://www.ruiwen.com/xiao/news/7989.htm
第3个回答  2010-01-27
这是前几年的一遍课文.....
现在没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