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人力总监,如何运用职能来激励员工?

从职能的角度激励,运用工作分析,培训,招聘等进行具体说明。谢谢·!
如果好的可以追加悬赏积分50~~急!急!

一个好的领导者,工作的重点是管理和用人,你说的够好的呢,在工作中即不能太过于优柔寡断的,也不能太瞻前顾后,除此之外,要懂得了解员工的心理,要知道怎么样树立自己的威信,要让自己具有综合能力 ,你的表现要出色,要让你周围人的感觉你是最棒的,也就是让他们信服你,而且还要有一帮"好兄弟"帮你打造个人形象,至于经营上,管理上的具体事宜,每个行业都不同的,我也说不好的,下面介绍一篇文章你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打造卓越的领导力
取长补短 构筑企业核心团队
因地制宜 运用各种领导方式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打造卓越的领导力是关键。培育卓越的领导力,首先要求企业必须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并使它高效运转。其次,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想打造卓越的领导力,企业还要必须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并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

构筑企业核心团队

企业要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搭班子”。作为企业领导人,搭建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是第一要务,也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能够促使企业领导力的提升。

选择核心团队成员

如何搭好这个班子,企业领导者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问题。从来源上看,不外乎有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无论是自己带大的还是外聘的,核心团队成员必须拥有不同的层次和特长,才能使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获得“1+1>2”的效果。如果在一个核心团队里大家的专长、能力和经验类似,那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在其它很多重要的地方专长就越少,就会产生管理的“短板”。

除了专长、能力和经验需要互补外,选择班子成员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核心团队成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处于创业时期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一般都较少,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这时候就应该选择相互熟悉的同学、朋友、校友或同乡,有利于迅速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位列中国民营企业三甲之一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其创业团队中的5人均是复旦大学毕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创业之初就能够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特点做出合理分工,形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核心团队,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核心成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业时期的人员,而应该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可能会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

建立信任关系

正确选择核心团队成员仅是班子建设的基础,要保证这些核心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建立信任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互相猜疑,怎么可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凝哿�驼蕉妨Φ耐哦樱恳虼耍�魑�笠档牧斓既耍�Ω迷谕哦幽诓坑�煜嗷バ湃蔚姆瘴А?

营造互信的氛围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虑。在横向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等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在纵向方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除了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来增进与核心成员之间的信任外,授权也是建立与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方式。

从领导者方面来说,有效授权一方面能够让核心团队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另一方面,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战略决策等重大事情上来。这两个方面都是直接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大事。从团队成员方面来说,获得授权能让他们确实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能够进一步激发灵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授权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增进信任的目的,反而会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授权时要有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挑战性,不仅起不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不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充分的信任,而且还会使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如果你对新任的某位产品经理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好好干,公司会给你丰厚的奖励。”那他可能就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会怀疑你是否真正信任他。对于同样一个授权,如果你明确对他说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如果能够在国内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将给你50万元奖励。”他可能就会为能得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豪,把自己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千万不要重复授权,授权时也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否则会摧毁团队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幸的是,这种随意性的授权在国内企业中经常发生。以前我就职于某软件公司时,总经理将研发部的差旅费审核授权给研发部经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又将审批权收回,使得研发部经理认为企业对他不信任,甚至有受辱的感觉,在审批权回收的第三天就离开了公司。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授权后不能将权力回收,而是要告诫领导者,在授权之前你应考虑清楚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或许会比授权后再回收权力更为有效吧!

有效利用冲突

团队虽然着力使成员形成合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团队中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事实上,团队上的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认知层的,有些是情感上的;有些可能危及企业存亡,有些可能不值一提。面对企业核心团队中发生的冲突,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正确面对它、分析它、解决它,从而明朗团队气氛,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不同性质的冲突,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破坏性的、情感上的以及危及企业存亡的冲突,我们应尽量它们避免发生,一旦发现此类冲突的迹象,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对于建设性的、认知层的冲突,则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利用冲突发掘不同的意见,激发更多的创意。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和认知层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使GE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如果你的核心团队里没有冲突,大家一团和气,对领导者或其他成员提出的议案都举双手赞成,听不到任何异议,那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就要当心了。箭牌口香糖执行长小威廉·来格礼曾经说过:“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永远一致,就表示其中有一个人是不需要的。”按照这种说法进行推理下去,是否意味着领导者事实上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这时,领导者就应该彻头彻尾地检讨一下你的领导能力了,是信任危机?是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还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灵活运用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

随着领导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领导实践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出诸多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例如,丹尼尔·戈尔曼以全球2万个职业经理人数据库为样本,总结了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6种领导方式,即强制型领导、权威型领导、联盟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带头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

就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若能够了解这些不同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的优点与不足,将有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进而可以影响员工潜力的发挥,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从国内外众多领导者的实践来看,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去指导员工、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并在各种方式之间自由地进行转换,以充分发挥卓越的领导力。

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大小和管理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方法。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当我的员工有l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最前面指挥部属;当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规模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比如说,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由于员工数量较少,企业的领导者可以身先士卒,以行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榜样力量,引导员工仿而效之,即采用“以身作则式”的领导风格;也可以结合“耐心说服式”领导风格,注重亲情化管理,倾听每个成员的报怨并加以说服。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和员工队伍的逐步壮大,“耐心说服式”的领导风格也许就不再切合实际,这时就应逐步向制度化方向转移,采用其它更为有效的领导方式。

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企业的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把企业领向死亡的边缘。比如说,高科技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多变、快速、竞争激烈的环境。这时就需要更多地激发团队活力,鼓励创新,如果企业采用“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会抑制创新;而传统企业面对的是相对稳定、发展缓慢的市场,利润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深入、全面、严格的管理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此时“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

与文化背景相适应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说西方文化很直接,而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即使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国和日本,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异。因此,对于跨文化管理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或人员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会影响影响领导力的发挥,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企业在做决策时经常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在欧美等国家做头脑风暴时,参与者都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一张纸条上,当着大家的面说明白己的理念和观点,然后大家再把理念和观点整理到一个框架里面去,针对整个框架进行讨论,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日本,用这种方式做头脑风暴却完全行不通,你可以让他们私下里写出自己的想法,但要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说明白己的想法却很困难,更不用说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论,因此根本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改变领导方式,比如说把大家所提的想法或观点私下里进行集中整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谁提的什么意见,讨论起来顾虑就会少很多。

建立企业文化来强化领导力

文化和领导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开来理解。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领导者要有独特的能力来创造、融合、管理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价值观得到成员的广泛认同,使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产生使命感,又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领导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价值观与之相匹配。例如,以研发为主高科技企业,可以将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文化之一,因为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对于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企业来说,就应该提倡严谨、秩序和纪律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而不能片面鼓励创新。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拥有一套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这样才能使企业领导力得到升华。如果只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当作口号,领导人在大会小会上做做秀,而实际上并没有以企业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只会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就会在员工、客户面前丧失威信,久而久之领导力就会荡然无存。

例如,全球著名的鞋类制造商耐克公司有两条基本价值观:一是创新,二是享受毫不留情摧毁竞争对手的乐趣,竞争的准则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准则的至高无上的信念。这种价值观可能对社会没有多大的贡献,但耐克却始终如一遵循,这使得走向了成功。而曾被誉为美国新经济的楷模的安然公司,虽然曾经塑造了“沟通、尊重、诚信、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但它并没有始终如一地道循,在高喊诚信的同时采取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也就是缺乏格守价值观、以价值观来指导行动的能力,因此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破产。

当然,有些时候死守团队的价值观也可能会给团队带来灾难。如果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中突,这时企业就应认识到顺应社会价值观的战略意义。社会可以给企业施加压力,却不能把价值观强加给企业,作为企业的领导就应充分发挥领导力,发起对企业价值观的修正。例如,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你的企业还没有树立环保意识,那么你的产品或服务就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环保的价值观就成为企业发展一种战略需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6
激励员工的操作方式方法非一日之事,今天这个员工表现好哪,你给他奖励50元,等这50元用完哪,激情也没有哪,工作又退回到原位。因此,在做激励措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长久的机制,要考虑能够保证激励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短暂的。因此要求做人力资源工作者在这方面要针对每家企业实际情况做深入调查做出适合企业的长效激励机制。我假如身为人力总监,我会通过下面十二种方式来激励员工:

1、不要简单地发号施令。
避免经常性地发号施令,尽量让部属参与决策,共同研究工作,引导部属开动脑筋,找出好的方案,让部属感到方案的提出,自己也有份,在执行中就既能正确理解,又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开展工作;

2、对部属做出明确的授权。
明确部属在那些工作范围内具有决定权,那些需要请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部属的工作积极性,但授权并非“倾倒”工作,如果没有明确的授权,只是一古脑地将工作全部交给部属去做,那就是“倾倒”,部属会认为上司滥用职权,将来可能会揽功委过而失去积极性;

3、为部属工作设立目标。
设立目标是最有效改善部属表现的方法之一,但目标必须十分明确,而且能够量化考核的,要注意各个员工目标的平衡,避免鞭打快牛;

4、加强与部属的沟通。
建立定期的聚会,让部属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主管要认真记录谈话的内容,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尽量明确地表示赞成或肯定,对不合理的意见要予以否定与解释,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在日后给予答复。员工会因为上司的尊重与关心,更加努力工作;

5、一定要信守自己的诺言。
一定要记得自己的承诺,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答应部属的事却没有做到,将损害部属对上司的信任和依赖感。因此要及时将自己对部属的承诺记录下来,随时检查执行的情况,不要当面承诺,转身就忘了,短期内无法达成的,最好让部属知道已经着手进行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6、不要经常中途变卦。
部属的工作需要连贯性,最讨厌上司朝令夕改,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或者不及时开展工作,等待上司的再次变卦,以免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工作质量就会受到极大

7、要及时检查部属工作。
布置工作后,要根据不同的部属性格,采取不同的措施了解工作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问题,指导开展工作,保证任务的及时高质量的完成;

8、要正确开展批评。
对部属要公平对待,对错误要大胆给予指出,要求改进,对违反规章的要严格处罚,切忌当和事老,但要注意方式,避免当众责骂部属,要就事论事,切忌以事论人;

9、不要轻率地下结论。
每个人的处事方式都不同,上司的方法未必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要轻率地说部属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要随便对部属的为人处事、道德品质下结论,也不要因为某一见事而以偏概全,这些稍微不慎都会影响部属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

10、适当地奖励部属。
每当部属圆满完成工作时,立刻给予奖励或赞美,往往比日后的其他奖励方式更为有效,在日常工作中,赞美与批评的比例应该是4:1,当然,日常的赞美决不能代替应该给予的奖金、增资和晋级等;

11、要关心部属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
要注意关心部属的健康,对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给予理解、帮助,让他感到上司不仅仅关注工作,还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关注员工的健康、生活,感受到团队的亲情和温暖;

12、要与部属一起规划未来的发展前景。
要尽量为部属创造升迁的机会,指导部属通过学习、锻炼获得更快地成长。

希望能够帮助你。
第2个回答  2010-01-06
如果组织建立了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也同时拥有了能实现战略目标的人才队伍,但是员工如果没有执行的意愿,你那伟大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人对自己是否工作绝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意愿则是建立在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基础之上。

“你要勤于给花草施肥浇水,如果他们茁壮成长,你会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如果他们不成材,就把它们剪掉,这就是管理需要做的事情。”这是GE公司原总裁韦尔奇先生对于管理的理解。

美国企业家艾柯卡也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英雄所见略同,两位管理巨头都认为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

关于激励的理论出发点,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比较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其中,效价是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显然,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大。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五个层面: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一般来说,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这个理论是关于人员激励依据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人员的需求层次跳跃的客观存在现象(也就是低级别需求没有实现就去追求高级别需求的现象),该理论显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而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我们认为人员的激励不但要考虑“个体需求”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这个因素,举个例子来说,自从有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取得一定的“功名”(秀才、举人、状元等等)就成了广大穷苦青年的人生的唯一追求,在哪些温饱都成大问题的时代,居然有大批的青年走上“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人生”的道路,实在令人费解?这些所谓的书生居然不是把“通过劳动获取基本的生活物质”作为人生需求的第一要务!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实现的可能性”这个因素上,因为科举考试机制的设立就保证了这种更高级别的需求——“功名”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几千年来,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可见,封建社会时代统治者提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人们具有多大的激励效果;另外一点,我们认为,“个体需求”的几个层面对人员的激励效果并没有高低级别之分,也就是说需求并不应该分层次,举个例子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些功成名就的所谓成功人士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财富的追求,财富的需求产生的激励作用对他们而言依然是摆在首要位置的!在某个时期,最能对个人产生激励的需求是什么?这个其实也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期望。
回到“在组织中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这个问题。期望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正确引导职工的需要。诚然,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有必要对职工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使职工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企业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3)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努力做到实际概率大于期望概率。
在员工精神及物质两个大的需求方面,建议组织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及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等建设的实践工作来满足员工的主导需求和共性需求,从而让员工从心里相信“员工的需求是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从而真正地起到激励作用。
首先,通过组织文化的践行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组织文化中的愿景、价值观、发展目标等对员工来说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它是统一广大员工思想认识,构建人企合一的精神动力。组织愿景、价值观、发展目标等是否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认同,组织是不是真正以价值观为最高领导,这是激励员工为了组织目标实现奋斗不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的关键。“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价值观可以造就员工、企业、客户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三者的多赢,从而发挥出强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我们要解决“组织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有效的结合问题,这就要求组织建立一套对内公平、对外有竞争力、对员工有激励的薪酬制度和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无疑,薪酬和福利等物质因素虽然不是员工的唯一,但却是员工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组织应当致力于让组织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员工。松下电器公司规定“35岁能够有自己的房子”,可想而知,这对员工是多么大的激励啊!
再次,为员工提供多渠道的职业发展路径。目前,大多数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是随着个人管理地位的提高而增加的,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具体业务的人而言,要想收入提高,就需谋得较高的管理职位。这种实质上收入分配的职务化,导致了员工个人发展路径的盲目化。一些员工本身优势在于专业项,但为了更高的物质收入,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精力从钻研业务中抽出来,去谋“职”、求“位”。为员工设计多渠道的职业发展路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初,美国在一些企业实施的“双阶梯激励机制”,是为了给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人员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设计的一种职业生涯系统和激励机制。
总之,组织要想在员工激励方面取得成功,必须致力于将员工的需求引导到组织倡导的需求上来,并努力实现之。
第3个回答  2010-01-07
我再补充几点,让你得到的答案更加完整。
1.庆祝,
2.有趣的工作内容
3.融洽的同事关系
4.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种良性的竞争,
5.金钱,
第4个回答  2010-01-06
很现实的问题!涨工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