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交叉点》人与人关系处理就这么复杂吗?

如题所述

读过卡佛文字的人都知道,他的笔触如此简洁、又如此诗意,写生活的细节状似写实,却有一种意味无穷的迷幻。这种复杂的意境很难想象用镜头怎么翻拍出来。阿尔特曼毫不犹豫地使用了自己的手法。阿尔特曼的“Zoom美学”(变焦镜头)是他标志性的手法。香港电影学者舒琪老师曾分析说阿尔特曼擅拍“众生浮世绘”,他的镜头“就好象一枚扫描器般,当搜索到它的对象时,即慢慢地朝他/她们Zoom进去,把他/她们自四周环境中(一个小镇、一个社群、某个圈子)抽取出来;作聚焦式的描写;随后Zoom out,把他/她们重新放置在环境里。”从细节讲,举《短篇集》中的《好事一小件》的一场戏来说,这个故事相当于整部影片的“连接线”,非常重要。描写一对夫妇唯一的孩子在生日那天遭遇车祸的故事。有一场戏是,这个孩子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时,一个蛋糕店的师傅因为给他家做的生日蛋糕没有人来付钱取走,而不断打电话骚扰这对夫妇家。有一场戏是心力交瘁的丈夫回家洗澡休息,连续三次接到电话,阿尔特曼一镜到底,三次电话的对白长短、节奏、演员的走位,配合镜头缓慢的变焦推进,令人烦躁不安的气氛浑然欲出,而演员出画之后,镜头推到电话机上,第四次铃声轰然响起,画外传来演员气急败坏的跌了一跤并大声咒骂。这场景,如果对照卡佛原著中的描写,两者都是大师手笔,用不同的语言(文学的和电影的)写出同样的意境来。阿尔特曼的电影受到最大的质疑,不是一些风格和背景上的,而是人物的身份。“底层人物”,是卡佛小说的标志,可是在阿尔特曼的影片里,这些人摇身一变大多成为中产者,这无疑是最不能让卡佛的忠实读者接受的(甚至还无中生有增加了一对搞音乐的母女)。阿尔特曼面对这种质疑时,说自己曾拍过《漫长的告别》,结果得罪了原作者雷蒙德·钱德勒的书迷,他说——因为观众在里面没有看到亨弗瑞·鲍嘉。意思是说,人们总是只看到一些符号化的东西,而忽略的小说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阿尔特曼很理智地没有完全忠于原著,把它拍一部集锦片或单元剧。而是把卡佛小说中的若干故事和人物按照自己的想法组接起来,构成一个阿尔特曼的电影世界。而这个世界根本不是卡佛笔下的美国北部,而是发生在西部都会洛杉矶。一如卡佛小说的重要译者小二老师说的,“不是发生在华盛顿州某个只有锯木厂的小镇,而是发生在好莱坞附近一个中产阶级居住的小镇”。
的确,阿尔特曼电影和卡佛小说的味道完全不一样,主要是因为人物的生活坏境和身份地位完全不一样。小说里多是小镇上的失业者、普通工人,即所谓的底层、劳动阶层;电影里这些人成为医生、艺术家、电视主持人,基本都成了中产阶层。这种变化,与其说是对卡佛小说的不忠实,不如说是对阿尔特曼自己内心的忠实。我们知道,卡佛自己写出这些杰作的时候,基本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他和他的人物感同身受。而纵观阿尔特曼一生的创作,他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着眼点就是在较为上流的社会:演艺界、时装界、政治界。成熟的导演是不太可能去拍摄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就好比,阿尔特曼把其中之一的小说《邻居》里喂猫的场景,改为喂鱼,这种想法完全出自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正式如此他巧妙地隔着鱼缸拍出了十分悲伤又很诗意的画面。香港人把这部“Short Cut”翻译成《人生交叉点》,倒是符合这部电影的结构方式,这22个人物,在生活的空间里相互遭遇,有时只是擦肩而过,有时他们的行为却作用于他人,有时贯穿于本不属于自己的故事中。如此《短篇集》整部作品成为一个有机体。至于将背景改为洛杉矶,是出于这种结构方式的考虑,阿尔特曼和编剧Frank Barhydt是觉得,如果将人物置于一个人们彼此熟悉的小镇,那么大家互不相识的偶遇显然说不过去,而在大都会里,这种陌生人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并擦肩而过就显得更为自然。

第2个回答  2017-11-11

雷蒙德·卡佛一生写短篇小说,大部分极短,提供不了一部标准长度的影片所需要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所以改编者寥寥无几。并不像美国其它作家的作品经常被影像化。但幸运的是,大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Robert Altman)在1993年根据他的9部小说和1首诗拍成了著名的《短篇集》(Short Cut),这部影片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然而卡佛的遗孀泰斯·嘉拉格尔却坚决捍卫阿尔特曼的电影版——授权人也是她,她压根就不反对阿尔特曼从卡佛小说中攫取灵感后,另行创造出自己的影像世界。泰斯认为《短篇集》是两个伟大的艺术家的相遇,她甚至把卡佛留下的两件衬衣和领带送给了身材相仿的阿尔特曼。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泰斯·嘉拉格尔的观点是正确的,无论电影版本从小说原著获得多少原料,它仍然是全新的创作品,狭义的忠实原著,往往只会造成影片缺乏创造力,从而精气神衰竭,成为乏味的鸡肋。阿尔特曼是个极具自我个性的导演,他当然有自己眼光。他说,他自从读到卡佛小说后,就打算去拍,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这是因为他觉得卡佛的世界和自己对人类行为的兴趣相符合。他和编剧Frank Barhydt从卡佛的小说中挑出了九部小说和一首长诗进行改编,分别是《邻居》、《他们不是你的丈夫》、《维他命》、《请你别说了,可以吗?》、《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一小件好事》、《杰瑞、莫利和萨姆》、《收藏家》、《告诉女人我们要出门》和《柠檬汁》(诗)。
阿尔特曼把卡佛所有的小说视为一体,并以此基础进行大胆的改编,借题发挥出自己的杰作。《短篇集》有22个主要人物,构成了“美国现代生活的史诗”。按阿尔特曼的说法是,这是霰弹枪一般的写法,朝天空开上一枪,跟着落在各处的碎片来拍。

第3个回答  2017-11-11
  人际关系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倘若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会造成人与外界的隔阂,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陌视,,因此也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静默,而这种静默就如同水滴石穿风吹云就动般的可怕,时间长了,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就跨越了一条鸿沟,再也无法拼合,再也无法填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复杂的又有简单的。沉浮于官场者为维系权威,时时警惕,过的是心惊胆战般的阴影日子,他与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的;与世无争的隐士者,清闲自在,过的是悠然雅俗般的宁静日子,他与外部的关系是简单的。同样是人,两种不同的地位,良种不同的心态,他与别人与外界的关系却是不同的。
  社会上各形各色的人比比皆是,有锱铢必较者,有坑蒙拐骗者,有趋利避害者,可谓是魑魅魍魉。因此,也就注定了走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来复杂,当然这个社会也会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如此一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原来是如此般模样,再也没有阳光般的笑脸,再也没有和谐般的氛围,是那么的可怕。于是独自笑世间可笑之事,笑世间可笑之人,却无力改变,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谁会不郁闷呢。
  凝神静思一下,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只是一味的悲叹与哀怨有用吗?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一种力量以父母的慈爱关注着你,因此悲叹与哀怨都毫无意义。既然是复杂的,就要求我们要正视心态,不得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社会。复杂就复杂,谁也无力改变。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记得著名台湾作家王鼎钧说过那么一句话,人和人的关系好比玩跷跷板,平衡只是一刹那,而且目的不是追求平衡。玩跷跷板的麻烦是因为有个对手,可是没有对手又玩不成。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玩跷跷板,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句话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得似断非断,纠缠难分的无清界线。的确,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得难以澄清,但没有这种难以澄清的关系却又不行。我很庆幸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以一种距离对待,悠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11-11
人处在社会中,总会有喜欢和讨厌的人.对于讨厌的人,就你所说的,钱只是个借口,发生那么大的争执,原因还是因为人她们心中对对方厌恶的感情.一旦厌恶产生,便会作用于很多事.如果是经常接触的人,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厌恶的对象做什么事都会被自己看见,同时因为厌恶所以也厌恶对方所做的事.也正是厌恶对方所做的事,加上见到很多对方所做的事,所以厌恶感很快加深.....至于她们的关系,我觉得,厌恶是人的本能,是本能的东西没有施加理性就无法抑制,虽然她们是姐妹,但是在争吵前很可能没有想到姐妹关系,或者厌恶太深所以就算想到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