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入侵成因概述

如题所述

1.地形地貌

基岩海岸一般发育海蚀崖,崖面高出海平面几米到几十米,基岩区地下水开采程度低,地下水位一般高于海平面,且水力坡度较大,透水性较差,一般不会发生海水入侵;粉砂淤泥质、沙质海岸地势平坦低平,地下水位标高较低且水力坡度小,地层透水性较强,很容易发生地下水回流,且易受风暴潮袭击,是海水入侵易发区。

2.水文地质条件

滨海平原和河谷下游平原含水层多为冲积、冲洪积海积的砂层、砂砾石层,含水层连续性、透水性好,滨海咸淡水没有天然隔水边界,一般呈现同一含水层咸淡水并存的局面,这就为海水入侵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入侵区咸、淡水空间组合特征划分为以下几种水化学场类型:

1)咸水体飘浮型。该水质结构类型是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主要的水化学结构类型,咸水体飘浮于淡水体之上,咸水体厚度由咸水入侵边界线往北有增加趋势。该水质结构区咸水入侵包括咸水体南缘地下水开采引发的水平向入侵和中深层淡水开采引发的垂向入侵(咸水体下移)。

2)淡水体飘浮型。主要分布于莱州湾南岸的昌邑中部、寿光东部地区,淡水体飘浮于咸水体之上,平面上反映为咸水体向南部“舌状”突出。该水质结构区咸水入侵包括水平向入侵和咸水越流入侵(咸淡水界面升锥)。

3)咸水体活塞式推进型。主要分布于蓬-黄-掖滨海平原和胶东低山丘陵区河谷下游滨海地区,区内第四系厚度较小,一般小于60m,咸水体呈“活塞状”向内陆延伸(图2-5),海水入侵表现为水平向入侵,咸淡水界面位置随界面两侧水动力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降水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工作区地下水资源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漏补给。近些年降水量整体偏少,连续枯水年出现的几率增大,使得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小。另外近些年流入滨海平原区的河流上游丘陵地区不断修建拦蓄塘坝,大量拦蓄地表径流,使得河流中、下游时常断流,流入平原区的流量减小,相应的地表水渗漏补给量减小。上述两项补给量的减少使得近年滨海平原区孔隙水可开采量有减小趋势,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持续超采,造成海水入侵迅速发展。

图2-5 莱州市三山岛物探解译剖面图

4.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加剧了海(咸)水入侵的速度

在海(咸)水入侵界线咸水一侧河道修建拦河坝,或在咸水一侧地区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人为抬高了咸水区的地下水位,造成向陆方向地下水水力坡度加大,对海(咸)水入侵起到了促进作用。

5.风暴潮

莱州湾地区是风暴潮灾害易发区,在1970~2000年间就发生了28次较大的风暴潮,当风暴潮发生时海水沿河道和槽沟上溯数千米,虽然沿海地区多建有防潮堤,但多不封闭。风暴潮的发生加剧了海水入侵的强度和范围,以广饶县为例,1992年受16号台风袭击,发生特大风暴潮,该县1/3耕地都受到影响。

6.盲目发展海水养殖,扩建盐田

近些年滨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有的甚至把养虾池建在村头地边,将海水引入内陆数千米;另外扩建盐田,抽取地下高浓度卤水晒盐。这些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滨海地区淡水咸化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