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以什么事件作为标志?为什么?

如题所述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而这是公历哪一年? 郭沫若认为,依据《史记》是公元前475年,大部分教科书也依照这种观点。 翦伯赞认为,依据《左传》是公元前476年,《辞海》也支持这种观点。 有一年的差别是因为《史记》与《左传》对周元王的老父亲周敬王的在位时间记载不一致。《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敬王在位42年,而《左传》 是43年。俄专门查了一下《史记》与《左传》原文。这段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如下:“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而《左传》是编年体的,每年发生的大事记录比《史记》详尽多了,除敬王在位时间外,“孔子卒”的年代二者记载也不一致。俄的观点,就敬王在位时间而言,《左传》似比《史记》更可信。 2.以战国七雄得到官方承认的时间开始,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成为诸侯国。《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这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观点; 3.以春秋结束标志战国。孔子版《春秋》纪事终结于前481年(鲁哀公14年),左丘明版《左传》纪事终结于前468年(鲁哀公27年)。 吕祖谦《大事记》支持前者,林春溥《战国纪年》力挺后者。 上述说法各有道理,采信哪种可凭个人喜好。不过,若是应对考试,还是谨遵教科书为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1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 三分国权 。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 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 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在那个“贼臣篡子滋起”(司马迁语)的年代,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司马迁所举的是他认为的最严重、最重大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 六国时事 ”的。 这些学者的分界理论大都是以《史记》为依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