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可有个地方叫“白马县”

我姓玉,也是广西南宁的。自家《家谱》记载我们的始祖,元朝末时乃镇国将军至广西镇压暴乱。是山东白马县人系,请问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谢过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白马县在今滑县东10 公里,而滑县在河南,所以山东没有“白马县”。

白马县名自古就有神奇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白马县,古县名。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历史事件:

白马之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史称“白马之围”。

白马驿之祸

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尽杀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4
版本不一样,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第一批进入广西,并在广西扎根的是一批亡国的秦军精锐。就如同我们村这样的,说我们是壮族,是因为我们扎根久了,习惯了壮语。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我们说壮语,就划归了壮族,但其实我们村的族谱上记载着我们的老祖先是山东白马县人(不过据查古代山东没有白马县,只有湖南属地有过白马县一说),是有品的小官,能文能武。他押运贵重物品走水路上京,遇风浪船翻了,货物沉入江底,皇帝怪罪他,把他全家流放到广西边疆。个人感觉真实可靠,毕竟祖先都是记录辉煌一面给后人的。一旦把不光彩的事迹记录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记清事实,以便寻根。我们村的男人天生都有个习惯,喜欢把手负于背后走路,这是古代文人一贯的走路方式,深入骨髓,从然隐于山野,世代难以更改。但以前本地人不懂,一直笑话我们村的男人说,这村人祖先咋来的,就爱咋走!因为来广西时,老祖先全家人是被反绑着手由官兵押解来的。
我们村是周围是大村子,经历几个朝代更替,隐于山野,繁衍不息,也有些人离村到周围大山去另起炉灶,开辟了新的村子。每逢祭祖,也有派代表回村拜祭。
中国近代的许多战役,我们村都有人参战,昆仑关纪念碑上的阵亡名单,也有我们村的男人。
第3个回答  2023-05-21
山东青州府白马苑,白马县 白马驿,白马庄 白马寺
明朝;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位于山东省青州府城东南二十五里白马苑,有白马寺庙 。但是白马苑,白马庙已无存 , 白马苑参考方位在今青州市弥河镇的赤涧、东南营 , 黄楼的赵希寺、刘仪型等沿弥河一线周边村庄 。
山东省青州府白马苑,原有白马寺,白马庵,白马苑,家谱明明写着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不会是其他地方,

明朝时期,青州府很大,可以百度一下,明朝山东省有六府,所以说青州府很大,白马县位于现在的青州市东南方向弥河镇周围。家谱记载的是山东青州府白马苑,山东移民广西,主要是从军,移民 等,当时青州府是山东的中心,
他不是一个行政建制,通俗讲,是一个军事训练营,集训营。那这个训练营的地方为什么最后被误传为一个人的籍贯呢?现实中有一个例子,刚好解释了这个现象,那就是黄埔军校。

现在提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很多话题都会带上黄埔军校这个背景,当时很多民国军官都以黄埔生为傲,所以在相互介绍时,都会以“我是黄埔几期”的自我介绍一下,反而“我是哪省哪县人”的介绍倒成为次要了。

同样,在宋代狄青部队里也是这样的,出征之前,部队集中于青州不同的地方,益都县的这部份将士就集中在一个叫“白马苑”的地方,后来在分封在各地以后,一聊起关系,自然就以同在“白马苑”为荣,以“白马苑”为感情纽带了。

至于为什么“苑”变“县”,这就是后来的历史发展,民族融合过程中,这部分山东将士和广西本地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地方方言“平话”有关系了,在平话方言中“苑”和“县”音是相近的,加上中间的历史记载缺失,后人在口口传承的记载中,也就把“苑”改为“县”,最后就有了这个“白马”之误了。
第4个回答  2014-03-09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马乡 27331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