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对雨全诗诗眼是哪个字

曲江对雨全诗诗眼是哪个字

曲江对雨全诗诗眼是:湿
曲江对雨
作者:杜甫 (唐代)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杜甫《曲江对雨》诗,宋代题院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中“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这些诗眼如同传说张僧繇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一样。微云、河汉、疏雨、梧桐,何等寻常景物,就“淡”字“滴”字,写成了千古不磨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炼字是诗人提升诗歌品位重要手段。这些最精炼传神的字句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全诗主旨所在。注意炼字,可以说于诗歌创作历史一样久远。 南朝民歌《明下童曲》:“走马上前坂,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一个“弹”字,墨光四射,令人耳目一新,与后世所说的“诗眼”已毫无二致。 两晋南北朝,随着声律论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其中也包含了对诗眼的追求),成为一时风气。这不仅有陆机提倡于前,并有许多文人追逐于后。“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谈。而“识”、“辨”、“下”、“飞”、“滴”、“暗”等动词,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唐宋诗人们更是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因此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有颇多感慨。老杜“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旬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字炼得好,便成了诗眼,甚至为名句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将云月人格化,使云月、花影的意象流动,确实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意味。“微风燕子斜”,“斜”字化动为静,悠然的情态跃然纸上。可见,鉴赏“诗眼”是鉴赏古诗的突破口,下面就如何抓住诗眼,更便捷地鉴赏古诗,谈几点教学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