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背后的故事

要写论文 我想找些资料.
主要是一个字 或者一个词背后的故事 比如它是怎么产生的 怎么演变的 有什么意义等等 最好是日常用字
好的加分
上次时间紧,很多内容没说清楚。论文的主题是“优美的汉字”,我选的切入点是“小小方块字,奇妙好故事”,主要想找一些常用字,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这个诞生是指一开始刻于龟甲上的象形字。比如“学”这个字,它的象形字上的左右三撇表示羽毛,中间表示栅栏,然后是说一个人在什么什么情况才叫学习啊。类似于这样的故事,简单易懂的。有些我都看不懂那怎么用呢

武则天造字(图)

“曌”同“照”。武则天从小就叫武照。她当政的时候, 把照字造成“曌”,代表日月当空,阴阳统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配觿》则说:“唐,天后以曌代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隋代: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五代时南汉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给自己造了“龑”字。 

 

中国的造字很有趣味,例如有人问吴稚晖先生:「为什么叫『波』?」他回答:「水的皮。」又问:「为何叫『坡』?」他说:「土的皮」。由此而推,什么叫「被」,就是衣的皮,用布衣做皮,就是被;人为什么会「疲」倦?因为生病了,所以从皮肤的颜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位赵先生跟陈先生打招呼说:「『东』先生您好。」陈先生生气的回道:「『肖』先生您好!」赵先生听了很不高兴,就说:「我姓赵,您为什么叫我『肖』先生?」陈先生说:「您割了我的耳朵,我就不让你走路。」 

  中国造字深富哲理,具有智能。一个「国」家里,因为有人口,就会有干戈,所以国家战争不息;为了金「钱」,也会大动干戈,所以纷争不断。 

  此外,日有所知为「智」,将宝物分开即为「贫」,日月并存代表光「明」。甚至有人常自喻为仁义之士,「仁」者不是个体;仁者,要有二人的对等友好关系,才为仁者。 

  中国仓颉造字,为历史上大家所公认。其实认真说来,中国的字应该不是某人所创,而是历史上集大家的智能所成。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刘半农先生,和赵元任先生合作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曲中的「她」代表的是祖国,后来成为女人之代名词。在此之前,中国称呼并无男女的「他」与「她」之别,但为西洋翻译学上的需要,有人兴起区分之意,所以最初如鲁迅曾用「伊」字代表女性,直到刘半农创「她」字,经大家一致公认,「他」、「她」便成为男、女的代称。甚至形容动物用「它」,神明用衣领旁的「他」。如此造字就这样经大家的智能,延续成为中国的造字文化。 

  唐代的武则天自称「武曌」,「曌」就是武则天造字的智能,因为她目中空无所有;是自大呢?还是她的修为真的已经到了双目皆空的境界呢?无从得知。宋朝的刘攽与苏东坡曾经互请对方吃「皛饭」与「毳饭」,这虽然是文人之间互相作弄的游戏,也可以看出两人善用文字的智能。 

  佛教东传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增加了许多很好的名词字汇,例如「三世」、「因果」、「业力」、「无明」等,这些都是深富意蕴的名词,不像现代的新新人类,自创许多戏谑性的用语,如「很酷」、「很逊」、「很菜」、「很酱」,这些都是很轻蔑的用词,实在不足取。我们希望文化的发展,应该用庄严的心情,用深度的智能,才能开展出更好、更有文化的字汇名词。  

  

  

埊 地字。武则天不喜欢土也是地,觉得不大气。武则天造字大多是上下结构。大意是代表决心改掉男尊女卑。 

确且地说,武则天造了二十个字。 

人,一撇一捺,武则天觉得像张着腿的男人,改为而形。是一个穿裙子的女人 

后又改成左边单人旁,右上一右下生。指人是一生。改得沉重悲壮。一生就是人字。这个字能看出武则天的铁血性格与沧桑沉重。 

国 改成口字里加武,与权性有关,但觉得不吉利,武困于城中,遂放弃不用了 

后改成口中八方。 

以下是她改的17个字,但还有一些打不出来。比如万字像德国的国旗标志,两个缠绕的己。 

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武则天造的17个字 

卢舍那和武则天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 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 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这佛像为何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武士 (yue)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后来经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晋升为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都督(统辖数州军政的地方长官)。《旧唐书》等史料和传说盛赞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纲,有年路经利州,看了小武则天的相貌,说是君临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产生了这个念头和欲望。 

  武则天14岁上,以美名被招进宫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宠爱,这个有心计的姑娘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继位为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敌,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是很强的。她不仅逐渐插手政事,还通过各种通径在天下树立自己的神圣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了大慈恩寺,并给玄奘为首的译经事业以极 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自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殁之前,请求在公开场合改变“道先佛后”的次序 为“佛先道后”,高宗都坚决不肯答应。 

  武则天要想改变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仅要在社会力量上打击李氏势力,像她称帝后大诛李氏封王一样;还要在形象上树立自己至调我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在这后一点后,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是最适宜的。因此,武则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混为一体的。 

  有说是她撒着娇,让高宗开凿这尊大佛时依自己形象为模特的;有说是她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大佛左侧束腰部位碑刻记有捐钱事),工匠们受感动后主动依她为模特的,总之,这尊佛和其他佛像确实不同,的确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样。 

  大佛塑好后,名为卢舍那。卢舍那译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造字给自己取名“(zhao)”,意为:“日明当人”。这相同的含义不会是巧合。 

  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这实质上是继卢舍那之后,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6
每个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使用都是经历了很多文化积淀的,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汉字背后的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汉字身世小档案:“年”最初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一捆稻禾回家的样子。“过年”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去旧迎新。“同年”除了指出生于同一年之外,还可以指同科中士。
中国人每年都要过年,这个“年”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像一棵沉甸甸的庄稼,下面是一个面朝左、手臂下垂的人,会意为庄稼成熟,人背负着庄稼运回家去。叶玉森《说契》解释道:“疑从人戴禾。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意思是人头顶着沉甸甸的庄稼回家。《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的本义就是丰收。《谷梁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又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庄稼收割完毕,古人要庆祝丰收,同时祭祀祖先神灵,这个节日就称作“年”。邢昺解释道:“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不过据《尔雅》记载,尧舜的时候不叫“年”,而叫“载”;夏代的时候叫“岁”;商代的时候叫“祀”;一直到了周代才改称“年”。
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赶走这头怪兽,辟邪驱凶,保佑家中平安。不过放鞭炮的习俗起源很晚,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人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称作“爆竹”。但是周代时已经有了“年”,可见“年”是一头怪兽只是民间相沿的传说,实际上“年”的形成还是跟岁末的祭祀有关,这从载(尧舜)、岁(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所说的“过年”,意思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把这个旧年过去,迎接新的一年。这才是“过年”的本义。孟浩然有诗:“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青阳是春天,逼着“岁除”,一年赶紧过完,好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年、年龄等义项之外,“年”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用法,就是科举时代同科考中的人的互相称呼,比如年谊即指同年登科的关系,《儒林外史》:“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可互称同年,除了指出生于同一年之外,还指同科中式,唐人李肇说:“(进士)俱捷谓之同年。”清人顾炎武说:“同榜之士,谓之同年。”
汉字身世小档案:“巫”是一个象形字,是女巫行法时所用的道具。古代女巫才能称为“巫”,男巫则称为“觋”。男巫比女巫的地位高,在“巫”的右边添加了一个“见”,以表示地位较高。“小巫见大巫”来自《庄子》。
巫师,巫术,巫婆……都是今天的人们看来非常神秘甚至被认作迷信的东西,但是在古代,“巫”却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巫的甲骨文字像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像女巫行法时所用的道具;另一种说法是由两个“工”组成,“工”是曲尺之类的测量工具,掌握了这种测量天和地的工具的人即为“巫”;还有一种说法是“像二玉交错之形”,巫师持玉降神。《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这是许慎根据小篆字形得出的解释,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不符。为什么许慎说“巫”的字形象形的仅仅是女巫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女巫才能称为“巫”,男巫则称为“觋”(xí),男巫也可以称为“祝”,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
在我国,“巫”的起源很早,《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罗列了十位巫师:“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据说最早的巫师叫做巫咸,因此这些典籍中屡屡出现巫咸和巫咸之国的名字。
欧阳修有诗:“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巫”在楚国的地位非常高,楚人对巫非常推崇,尤其是对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大巫,更是顶礼膜拜。那时的巫,并非今天人们以为的神鬼之属,而俱是才学超卓之辈,医卜星相之术仅其小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经说过:“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南人即楚人,楚人认为没有恒心的人不可以做巫和医,正表示他们对巫的尊重。
《国语·楚语》中有段话,反映了楚人对巫的正式看法:“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庄子乃楚人后裔,因此对“巫”的理解非常深刻,著名的“小巫见大巫”这一俗语就出自他。至于“巫山”之名,是因为此山的形状酷似“巫”这个字的字形,故取名“巫山”,并且演绎出了“巫山云雨”这段美丽传说。
2016年,全国唯一一档文字类栏目《汉字解密》在湖北电视教育频道开播。一天解一字,一字一故事,栏目用独特的视角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创造性传承与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

破解汉字的造字秘密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了。”中学教师刘先生下班回家,打开电视,屏幕前学者对汉字的形象解读瞬间吸引住他的眼球。
“在汉语中有很多字都跟‘牛’有关,比如物体的‘物’,它是形声字,表示万物形符从牛,一件两件的‘件’也从牛,也就是说古人计件数是以‘牛’来计的……”
“《说文·羊部》里面说:羊,祥也。所以‘羊’也往往借做‘祥’。比如‘吉祥’古时候也写作‘吉羊’……”
华中师范大学的古汉语研究专家王洪涌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揭秘龙、虎、牛等“十二生肖”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刘先生耳目一新。
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汉字解密》的讲述嘉宾再合适不过。节目开播以来,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汉语言专家先后破解各类汉字的造字秘密,通过形象的讲述、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历史和背后的文化、故事,给观众奉上了一场场高雅的文化盛宴。
甲骨文专家、江汉大学客座教授李健认为,栏目深入解读“汉字智慧”,原创动画生动形象,诗词书法赏心悦目,特点突出,是全国首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记录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书写汉字、读懂汉字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本领。汉字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人的表达。
然而,大部分人学习汉字,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符号认识,对于汉字的产生、造字理据、原始字形、文字本义、引申义的发展等都了解甚少。
通过《追根“说”源》《东方魔块》《点横撇捺》《字字珠玑》四个板块的创意组合,《汉字解密》剖析每一个汉字的演变历史及故事典故。其中,《追根“说”源》板块一天一字,邀请专家拆分古人造字的秘密,解读先哲的智慧思维,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填补国内字理教学空白
每一个汉字都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
汉字是少年儿童接触传统文化最好的窗口,小学是孩子求知欲最强的时期,童年伴随着方块字一路成长,就会爱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终身受用。
学校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把汉字当成语言符号生硬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从内心真正亲近母语。识字教育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同时结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汉字解密》用有趣的动画演示把汉字结构分解开来,告诉孩子每个组成有什么故事、意义,古人为什么这样造字,抽象的汉字一下变得形象、生动,超越了原先死记硬背的做法,这便是字理教学。
“保字的甲骨文左边是一个大人,右边是一个小孩儿,两边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背着一个小孩儿,这就有保护的意思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学屏幕,学习汉字的文化奥秘。“‘保’就是让小朋友们不要受到伤害。”
学校引进《汉字解密》后,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热情被点燃,产生了兴趣,识字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老师们也感叹:“原来识字课还可以这样上。”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周恩芝说:“《汉字解密》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字理教学的空白,改变了教师教学思维,带动了学校教学方法创新。”
掀起学习汉字文化热潮
汉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体系和语言体系之一,塑造了华夏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符合自然规律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情怀,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美国留学生傅威廉是《汉字解密》的忠实粉丝。“《汉字解密》让我受益匪浅,我经常通过互联网把节目分享给朋友,让他们能够方便地看到节目,学习汉字。”
据统计,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4000万,使用汉字的人已超过16亿。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成为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为了让青年群体更好地观看节目,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汉字解密》顺应“互联网+”的传播趋势,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载体多矩阵推送,努力做到电视端、PC端和移动端等渠道的传播。
现在,观众在移动视频APP上就能回顾前一天的节目,为许多年轻的“汉字迷”提供了便捷。在武汉读研的小宋没有落下一期《汉字解密》。“前一天忘了看,第二天能在手机上回放,就像在‘追剧’一样。”
通过热门话题、短视频、知识点、朋友圈分享等模式,《汉字解密》重构了节目的社交传播新形态,其下载量、关注度、粉丝数、网络热度不断攀升,焕发出高品质原创内容的生机与活力。数千年的文字与“互联网+”激荡碰撞,让人们对文字重拾了热爱。
除了在湖北电视教育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外,《汉字解密》已经成功登陆长江云APP、湖北网络电视台、乐视网、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腾讯视频,影响人群突破百万。
每天下班回家,郑刚一家人都会准时收看《汉字解密》,一期期节目下来,郑刚的孩子对汉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字典故能够信手拈来。“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和影响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郑刚对节目赞不绝口。
“恕字底下是心,上面是如,如就是两边对等。很多人对恕有误解,认为是宽恕。实际上恕是指跟人交往要对等,将心比心……”郑刚对“恕”有了新的认识,“做人开心最重要,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分享快乐。”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他同样也在进步。
在湖北,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收看《汉字解密》,汉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2个回答  2010-01-04
古代的“坐”与今天的“坐”

从“站”到“坐”,是由猿转变成人的第一个行为。中国古代的“坐”,以今天的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类概念,这种行为方式大致可细分为:坐、跪、跽、踞、跏趺和垂足坐等。中国古代的坐、跪和跽是三种比较易混淆的状态,它们的差别主要是身体纵向方面。
坐,严格来讲,实际上是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现在日本、朝鲜民族仍是这种坐法。在这种坐的基础上又可根据古人腰部的不同状态分为:危坐、安坐类。危坐即直腰端坐,古成语“正襟危坐”就是指这种坐姿。在古代的礼法观念中,它是最正统的坐相。如《管子·弟子职》:“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向)师,减色毋怍。”西汉的长信宫灯表现的就是这种坐姿。安坐时人的腰部比较放松,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浇“人安坐则形驰”,在礼制上不如危坐严谨。凭坐主要指凭几而坐,“凭”在构词法上从任从几,所以《说文解字》:“凭,依几也”。这种坐在闲居时较多采用。《艺文类聚》中“隐几而坐”就是指凭几而坐。
跪与坐类似,《说文解字》:“跪,拜也。”清·段玉裁注:“两膝隐地,体危也。”经学家阎若璩《四书 释地》:“两膝著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著地,以尻著跪而少安者为坐。”由此可见跪是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跪是一种重要的礼节,在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跽与跪类似,《说文解字强“跽,长跪也。”长是耸身、身体加长。跽就是跪而耸体即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膝以上部分直起。它也是一种由坐到站的过渡状态。如《史记·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介于对跽与坐的理解,李泽厚先生著的《美的历程》一书中第ll1个插图“跽坐女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踞,《说义解字》“踞,蹲也”,即两足及臀部着地或物,两膝上耸。《后汉书·鲁恭传》中有“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的记载,可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礼节的姿态。根据两腿是否靠拢可分蹲踞和箕踞两种。蹲踞是一般意义上的踞。而箕踞是两腿劈开不靠拢的踞。箕是表动作特征的,它是古代的一种农业用具,现在的农村仍可得见。
跏趺,跏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起并沿用至今的一种坐式,根据日本佛学者小野玄妙的观点可将跏趺分为结跏趺、半跏趺和善跏趺三种。结跏趺类似现在的盘脚坐,不同的是要求两脚心向上。半跏趺是左右任何一脚放至另一火腿之上的坐姿,类似一腿盘坐。善跏趺(倚坐、安乐坐)是两脚自然垂下或垂下之后相交的坐姿,这种坐相世俗化之后,就是通常的垂足而坐了。
第3个回答  2018-05-26
“国”字
甲骨文中的“国”(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
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国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国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字
家是宀+豕。“宀”是房屋的象形字;“豕”是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因此,无论何种经济情况的家庭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
那么怎样饲养呢?主要采取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有了人的防护,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相关文章:
1.中国汉字的小故事
2.《阳春白雪》背后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0-01-04
08奥运,不是演绎了"和"字的变迁吗,很有意义的,你也可以论一下"和"字,和字的故事多得很,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和平鸽,和气生财,和事佬,此外还有:

白雪难和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倡而不和 趁水和泥 春风和气 春和景明 此唱彼和 地利人和 调和鼎鼐 调和阴阳 鼎鼐调和 风和日丽 风和日美 风和日暖 风和日暄 凤协鸾和 割地求和 更唱迭和 更唱叠和 鼓腹含和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璧隋珠 和而不唱 和而不同 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 和光同尘 和睦相处 和盘托出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和容悦色 和如琴瑟 和颜说色 和颜悦色 和衣而卧 和衷共济 狐唱枭和 画荻和丸 惠风和畅 浑俗和光 混俗和光 两头和番 鸾凤和鸣 民和年丰 民和年稔 内峻外和 你唱我和 琴瑟调和 琴瑟和好 情投意和 秋高气和 曲高和寡 日和风暖 日丽风和 日暖风和 上和下睦 时和年丰 时和岁丰 时和岁稔 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 随声附和 随声趋和 随珠和璧 响和景从 心平气和 雄唱雌和 埙篪相和 言归和好 言和意顺 一倡百和 一倡一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一和 一团和气 一迎一和 鱼水和谐 政清人和 政通人和

和字的演变请参考:http://khsrzyz.blog.sohu.com/85733971.html

故事可以从上面的词语中找,也可以编,没人去考证你的故事的真实性,只要能说明问题,论出个道理来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