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的意思?

如题所述

有些人说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


其实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扩展资料:


老话说:“父母是我们的一任老师”,从小到大父母教会了我们很多的为人处世,还有的就是家中的老人们,别看他们年纪大,好像赶不上了时代的发展,但是他们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要多,说出来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以前交通远远比不上今天那么便利,出一趟远门很不容易,因此“七不出”的意思是说在出门前准备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没办好的话,最好不要出远门。

“八不归”则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要坦坦荡荡,如果在外面做不好这八点的话就不要回到家里来。

可能很多人已经记不住所谓的“七不出八不归”了,但是做人做事我们都应该以这些为准则去勉励自己,使自己进步。

结合现代人们的解释,所谓的“七不出”,就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生活必需品没准备齐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行,意为安排好所有家庭物质基础。这么解释也确实可以,但与“八不归”代指的事情似乎不算一类。因为关于“八不归”,偏传统文化的观点都认为是指“忠、孝、悌、信、礼、义、廉、耻”道德准则,认为一个人在外若违背这些基本准则,就无颜面对家人和族人。由此可见,一个是生活用品,一个是行为准则,这样放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协调了。

那么这里的“七不出”究竟是指什么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古时候的“七出”,是针对男子提出了七种可以休妻的标准;而与此相对的“七不出”,简单而言,就是如果一个妻子没有违背这“七种标准”的任何一种,是不可以休妻的。这出妻的七种标准,也可以算行为道德准则。

如此而言,“七不出,八不归”的意思就明白了——妻子如果没有符合社会对其规定的七种标准,就不可以“出妻”;丈夫如果在外面违背了八种道德规范,就是“忘八端(这是王八蛋的来历)”,是没有脸面再进家门的。

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把“七不出,八不归”当作出行的一个讲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对“家”的惦念。如今节假日的调整,大多企业都正月初七正式上班,于是形成了初六离家的集中;还好民间老话是很多,毕竟还有所谓“三六九,往外走”及“六六大顺”的寓意。

开年伊始,燕子南归,万物也呈现了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团聚的日子从未走远,别人它只在过年时候才有。回家的路其实只有一条,就是当你想家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不便抛头露面的妻室,所以他们在出门前,必须安顿好家里,让一家人衣食无忧才行。

故七不出,就是说没有办好七件事不能外出,这七件事就是开门七件事:

当然,所谓的七件事,也是泛指,总之,要安顿好家里的生计,才好出门。类似的话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过来就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七不出”强调了男人的家庭责任,“八不归”则是对男人社会责任的要求,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就不要回家,不能回家,无脸回家。

这八件事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我们传统社会最为强调的:

故,“八不归”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面违犯了“礼、义、廉、耻、忠、孝、信、悌”这社会八德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无脸回家面对家人的。

所以,“八不归”是对外出人的一种心理警示,时刻约束人们不要做出不好的事情来。

一句话,我们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博大精深,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遗训都有其深刻含义,我们不能只通过其表面意思去理解,也不可认为是封建迷信,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过学习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并深刻地去感悟,去践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