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字的演变

如题所述

钟字的演变如下:

“钟”是由多个繁体字合并简化的字,其繁体有“钟”“锺”两个。“钟”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金、童声,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古时以钟钟报时,引申指计时器,又引申为钟点、时间。“锺”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金、重声。

“锺”本义指一种酒器,泛指酒杯或茶杯,此义后写作“盅”。“锺”由本义又引申指古代的一种量器,再引申指聚到一起。后来“钟”和“锺”都简化作“钟”。

汉字“钟”是“钟”和“锺”的简化字。许慎认为“钟”“锺”为二字,指二物,段玉裁认为二字因音同而假借。《说文·金部》:“钟,乐钟也。”段玉裁注:“经传多作锺。假借酒器字。”《说文·金部》:“锺,酒器也。”

“钟”“锺”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金文。金文中除个别用于人名外,二字均可指乐器。古代酒盅、铜钟形貌上小、下大、中空,二者材质、形状相近,故后“锺”不仅可表“乐器”,又引申分化有“酒器”义,如《后汉书·班固传》:“旨酒万锺(钟)。”

也可用作容量单位,如《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锺(钟)赣。”“钟”则仍多表“乐器”义,也用作容量单位,如《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钟)。”

由此推测,“酒器”实为“锺”之引申义,而非本义,“钟”“锺”本义均指乐器,是一组改换声符的异体字。“童”“重”上古均属定母东部,以二者为声符的字,多互为异体,如“僮”和“偅”、“勭”和“动”(今作“动”)等。中古时由于语音演变,“重”作为声符更具示音功能,故汉唐以后多用“锺”。

另段玉裁认为“锺”由“酒壶”义引申有“大量”义,又有“聚集”义。《说文》“锺”字下段玉裁注云:“古者,此器盖用以宁酒。故大其下、小其颈。自锺(钟)倾之而入于尊,自尊勺之而入于觯,故量之大者亦曰锺(钟)。引申之义为锺(钟)聚。”

现代通行辞书如《汉语大字典》《辞源》,均将“聚集”义归于“锺”字下,“锺”未见有“大量”义之用例,似乎认为“聚集”义由“酒器”义引申而来。

笔者认为,“锺(钟)”之“聚集”义也可以解释为由其“乐器”义引申而来。“锺(钟)”指乐钟,铜制而中空,用木槌撞击钟体,声波在空腔内聚集,由此发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