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细菌的方法

如题所述

1、热灭菌法:热灭菌法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一切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消失,致使细胞死亡。通常有干热、湿热和间歇加热灭菌等法。

2、干热灭菌:火焰灼烧法或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把金属器械或洗净的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1~2小时后,可达到彻底灭菌(包括细菌的芽孢)的目的。灼烧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法,应用范围仅限于接种环、接种针的灭菌或带病原菌的材料、动物尸体的烧毁等 。

扩展资料:

消灭细菌注意事项:

1、菜板、菜刀。菜板、菜刀是家里最脏的地方,因为每天都会用它来切不同的菜。当在切生菜时,细菌就会停留在上面,等到你再切熟食时,就会发生交叉污染,如果严重还会出现中毒现象。

2、准确计算灭菌时间,一般先预热15~2O分钟,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

3、灭菌结束时,不可快速放气,骤然减压会导致容器爆裂和药液外溢。

4、热压灭菌法适用于耐热药物及其水溶液、外科敷料、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灭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8

十万个冷知识

第2个回答  2006-09-27
有菌的范畴是: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物体,接触自然水源的物体,至少它的表面都是有菌的。
无菌的范畴是:经高温灼烧或一定时间蒸煮过后的物体,经其他物理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处理后的物体(当然这些方法必须已经证明是有效的),高层大气、岩石内部、健康的动、植物的不与外部接触的组织内部,强酸强碱,化学元素灭菌剂等表面和内部都是无菌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地球表面无菌世界要比有菌世界小的多。
菌的特点是:极小,肉眼看不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在自然条件下忍耐力强,生活条件要求简单,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时便可大量滋生。
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即:物理方法如干热(烘烧和灼烧)、湿热(常压或高压蒸煮)、射线处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水、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细菌、细菌,我煮死你!

  因为消毒水的味道很难闻,家里人受不了,所以我就采用一煮二晒三换、用品各司其职的方法。

  我们最怕的就是各种细菌、真菌。不过,它们也怕高温喽!我就煮、煮、煮,煮死它们。煮沸两分钟就可杀死大肠杆菌,其它菌类多煮会儿也就差不多了。尤其夏天,我几乎每周都把家里的大小毛巾、抹布分类煮上个10分钟半个小时,东西少的话微波炉里转一分钟也行。而像凉席这种不方便煮的,就卷起来拿开水烫,效果一样,杀螨抑菌。

  坏东西还怕什么?干燥、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就是天然的杀菌剂,哪里还用得着费大价钱买什么紫光灯?煮完的东西拿出去暴晒一下,地毯、凉席、个人衣物也是一样,保管细菌、真菌死光光。

  最后一招就是,换。牙刷我两个月就更换,抹布变颜色就换(差不多也是两个月),空调进风口的过滤网三个月调一趟,平时用吸尘器常清理,至于大面积的地毯我们家根本不用。

  当然,最后还要注意经济问题。比如抹布,三天两头更换,倒是干净了,可价钱也不便宜。所以我们家是降级制的:夏天的毛巾一个月后降为抹布,再一两个月后用它擦一次纱窗就可以扔进垃圾箱了。魏惠

  千万别自己吓自己

  老人常说,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太“干净”了的小孩反而容易生病,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一次次被“侵犯”后才能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如果,人体一直处于过分洁净的环境,必要的免疫系统就难以完善,将来万一环境发生变化肌体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当然,这并不是要放任家庭污染继续发展,只是想提个醒儿,看过这种调查报告,自己注意点就行了,别太草木皆兵,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为了各种清洁消毒用具的购买和使用大伤脑筋,这样的生活太不自在了。如洗手液的揿钮是不是也被污染了,肥皂切成小块之后污染面积不是更大了,家里能营造“无污染”的“无菌”环境可走出去怎么办呢,难道还得随身携带消毒液、消毒粉才放心?

  牙刷用后甩甩干,两个月更换一次,抹布经常泡泡消毒水,个人清洁用品避免混用……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做到,我们的家庭小环境就足够健康了,千万别自己吓自己。辛静

  “沸水”消毒经济又环保

  以前我经常用消毒液消毒碗筷抹布,后来我发现化学物品对人的皮肤没什么好处。只要时间稍长些,手上就会起红色的小疹子,老得也很快。换了几个品种,只是程度轻些。后来,我索性放弃使用这些所谓很高级的化学清洁剂,而改用“沸水”。洗好碗后用沸水泡,抹布也定时用开水煮沸。

  而报纸上说的那些什么过氧乙酸、二氧化氯之类的消毒剂,知道有好效果,可我们不知道上哪儿去买,还是“沸水”最实惠,不花什么钱,也能杀菌。而且从环保的角度来说,那么多的化学物质排入下水道,对环境也不利。用“沸水”消毒,经济方便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山平

  关心电话机

  早在我家还没装电话时,我已经在亲友家发现了电话机的卫生问题:一是机座,按键侧面和搁听筒的凹槽边角都会积灰、积垢,打电话时目光免不了扫到,觉得很脏;二是听筒上对着嘴的那一端不断地会沾染打电话人的唾沫,日子久了恐怕细菌不少吧

  所以,自从家里装了电话,我就定期用棉签蘸了酒精把机座上的角角落落擦一遍,不让它“藏污纳垢”。至于听筒,我在买电话机的地方获赠了一小盒专用于电话听筒的抗菌贴片,据说采用的是物理抗菌原理,贴在听筒上可以杀灭飞沫中的病菌,过段时间更换一次。这样,小小的电话机就不会成为“卫生死角”了。凌浦春

  说说容易做做难

  妈妈是医生,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全家都是卫生方面的理论专家。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牙刷、卫生洁具等物品的卫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时,我和妈妈都要唏嘘一番,胆战心惊之后开始感叹平时自己是多么不注意卫生。于是,紧急行动是免不了的,把能换的都换掉。但这些大多是“三分钟热度”。因为我们只知道换,却没能真正养成对牙刷、毛巾、抹布之类物品进行保洁的习惯。不出一个星期,这些东西就又脏了。

  所以,我以为专家不仅应该从方法上告诉大家怎么做,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才能克服心理上的惰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晨星

  旧牙刷派别的用场

  我早就接受了勤换牙刷的理念,可是上了年纪的爸妈习惯了“经久耐用”的日子,所以我两个月换支牙刷的举动在他们眼里实属“过分”之举。看来,要消灭牙刷的污染,光讲道理没用,还得好好动员家人。

  于是我把旧牙刷洗净晒干以后,用来刷洗脸盆、肥皂盒、花盆等等,让老妈眼里留下“物尽其用”的印象。果然,这样一来老妈的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了。“物尽其用”之后,老妈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舍不得勤换牙刷了。卞丽丽

  砧板也要常晒

  牙刷、毛巾当然要注意杀菌,而砧板每次使用后,也要清洗干净。切熟食品前,要用开水烫一下砧板,防止食物被污染,切生、熟菜时,不可合用同一块砧板。要使砧板保持清洁,除清洗之外,还要经常把砧板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陈思俊

  一天不消毒心发怵

  我很注意家里的卫生细节,每天都用消毒液,要是哪个日用品两三天没消毒,碰它时心里会发怵。

  我们全家三口的牙刷,每月换一次。我们每天洗澡都用“滴露”,用洗衣机洗衣物都要滴消毒液。厨房间,橱柜、碗筷等用洗涤剂洗完后,每天都不忘消毒。抹布同样经历如此“洗礼”,自然很干的。但我还是严格区分洗碗和擦桌面的抹布,而且碗筷洗涤、消毒好以后,我不再用抹布擦干,而是让碗筷自然沥干。

  室内其他地方消毒,我也不放松。我把“84消毒液”稀释后,定期在空气里喷几次,客厅的布艺沙发则三天两头喷一次。我现在很想在儿子的房间装一个紫外线灯,这样,他的床被、学习用品等就能很方便地定期消毒了。

  日常消毒一旦成了习惯,一点也不麻烦。即使在大热天,我们全家也很少生病。张英

  定期更换也有节约之法

  也许是现在的牙刷质量好,用过一个月之后,看上去仍然很“结实”,换掉有些可惜,这也是很多人不舍得抛弃的原因。从我小时候起,家里的牙刷就是每月一换,然后把旧牙刷收集起来,用来清洁厨房台面。

  对抹布采用“逐步降级”法,从擦桌子到抹地板,最后淘汰。可见定期更换也可以寻觅到节约的办法。小赫

  用太阳光杀菌

  我觉得对日用品最经济、最卫生、最安全的杀菌办法是,多晒晒太阳。

  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我把客厅阳台改装成玻璃房,而主卧的阳台仍是自然开放状。在忽阴忽晴或灰沙横飞的日子里,我把浴巾、毛巾、抹布等挂在玻璃房;而风和日丽时,则置于敞开的阳台,使它们和阳光更加亲密接触。家里的东西我轮换去晒,大到被子,小到筷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