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文使文章变长

如题所述

1. 怎样把作文写长

怎么把作文写长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苦于达不到老师要求的600字、800字,不是多加个形容词就是多写个“的”字,再不就是多起段落,让空格充字数。

这样做,不但于作文无补,还会毁坏文章,降低作文分数。其实,要想把作文写长,非常简单,我就先从记叙文来说吧。

记叙文就是记一个人或事,也就是把你看到人或者事讲给别人听。一般来说,你要把一个人一件讲清楚,讲得有味道,有意思,600字、800字很容易就写出来了。

可为什么许多中小学生总是“凑”不够字数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弄明白记叙文该最基本的写法。首先要弄清楚记叙文的要素。

所谓要素,就是不能缺少的东西,你对人讲一件事,讲一个人,一般来说,都要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点,没有这六点,人物、事情就不容易讲清楚,这六点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要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这六要素就是树的枝干。

你画一棵树,只要把枝干画出来了,谁见了都会说这是棵树。你写一篇记叙文,把这六要素写出来了,谁见都会说这是一篇记叙文,也就达到记叙文一般的标准了。

想一想,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可用几个字来表达,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不能用那么少的字表达了,少了往往不清楚。坚守着把事情说清楚这一原则,去写起因、经过、结果,不知不觉就能达到600字或800字了。

这就是把记叙文写长的第一个办法:围绕着六要素作文。其次,要充分运用记叙文写作的各种手法。

写作文,无论怎么写,都离不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手法,如果能在写作文时运用好这些手法,文章就很容易写长,也很容易写好。就拿吃饭这简单的一件事来说吧。

你说,昨天中午,妈妈做了一桌子菜,我们一家吃得很高兴――这就是叙述。你再说,那些菜颜色鲜艳,香气四溢,一看到我就禁不住流口水,赶快坐下,端起饭碗,拼命往自己碗里挟菜,爸爸看到了,说:“别抢,没人和你争!”可他也是大筷子小筷子往自己碗里挟――这就是描写。

你又说,我真是太幸福了!――这就是抒情。你又说,天下没有白来的幸福,香甜的饭菜,也是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为做这顿饭,妈妈买菜、洗菜、炒菜,用了将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特别是炒菜时,我看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这就是议论。这样几个手法都运用了,吃饭这一件简单的事,就很形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文章也有趣味,有了思想。

再比如你写的春运的火车站那篇作文。你可以叙述说:春运时火车站是什么样子?昨天,爸爸带我到火车站去看。

也可以描写,诸如,一进火车站,就见长长的车辆挤到路上,好长时间都动不了一步;卖票大厅里更是人挤人、人挨人,有一个扛着包袱,那包袱却压着四五个脑袋上,让这四五个人“帮”他扛着……像这样表现挤的细节你可以写出好多个;你也可以抒情:谋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你也可以议论,人为什么会挤在这里呢?就是为了过年时和家人团聚。远行千里,心系家人,对于长年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再没有比与家人团聚更幸福的事情了。

这样运用了多种手法,你文章也就活泼有意思了。当然,作文时,并不是非得把这些手法都要用上,而是根据你写作的题材,要表达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手法。

但对于记叙文来说,叙述、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抒情、议论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有感而发,在篇幅上不能超过叙述和描写。如果六要素是你所画树的枝干,那么这些手法的运用就是那树上的细枝碎叶,你把枝干画出来了,谁见了都会说这是棵树,你画出了枝叶,人们就能辨别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了,你的记叙文不仅可以长起起来,还可以美起来,也就进入好作文的序列了。

第三,要煽动想象的翅膀,调动思维的力量,充分运用烘托、对比等作文技巧。写一件事,写一个人,直接去描写,有时会显得很单薄,这时,就需要你煽动想象的翅膀,调动思维的力量,运用烘托、对比技巧。

什么是烘托?就是你要写一个好人,就先写另外一个或一群好人,然后说你要写的这个好人比那一个或一群好人更好;就你要写一件有趣的事,先写一件有趣的事,然后再说你写的那件事比这个更有趣。简单地说,烘托就是用好的东西衬托更好的东西,用坏的东西衬托更坏的东西。

什么是对比,就是要写个好人,写写个坏人,两个对比,显出好人好来。写一件事,先写相反一件事,两件对比,显出你要所写的那件事的特点来。

像《倚天奢龙记》,在写谢逊夺奢龙刀那一段里,写了海沙派如何厉害,在大江上称雄,又写天鹰教一个程坛主凭一柄链子锤就将海沙派收拾得灰溜溜的,又写了谢逊一人将那么一群人都收拾得服服帖帖,可就是没奈何得了张翠山。这里就是运用了一个又一个烘托技巧,海沙派烘托天鹰教,天鹰教烘托谢逊,谢逊又烘托武当派张翠山。

这样一路写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觉得后面的人物本领高。《倚天奢龙记》整本小说都是建立在一个大的对比上。

这对比的两个人就是张翠山与张无忌父子,张翠山身为名门正派,娶了天鹰教坛主作媳妇,处于名门正派和“邪教”之间,他采用了自杀的处理办法来解决矛盾,这是一个反面的错误。

2. 【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好写长】

如何写好作文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3. 怎么让很短的作文变得很长

扩写方法——借鉴一下,会有所帮助【什么是扩写】 小学的扩写训练包括:扩句、扩写一段话、扩写文章。

其中扩句和扩写一段话是比较简单的扩写形式。下面着重谈谈文章的扩写。

顾名思义,“文章扩写”就是对原文的扩充。具体地说,是把原来比较简单的文章或段落,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比较细致的记叙,从而使原来的内容得到扩充,变得具体、生动。

可见,小学生经常进行扩写练习,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想象力,训练表达能力。 【扩写的方法】 一、认真阅读原文 扩写作文的特定条件是必须提供的原文进行“扩”。

“扩”的意思是“扩大”、“扩充”“扩展”,因此,必须读懂原文,在“读懂”上下功夫,认真地探究因果,咀嚼词语意味,明白原作者的用心,颔悟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精神。扩写前先要弄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还要弄清楚几个人?什么人为主?什么人为辅?更要区别清楚是“人中的事”?还是“事中的人”?找出“扩写点”。

“扩写点”就是文中那些概括的情况。认真读原文,归纳为三不苟:即“一字不苟、一词不苟、一句不苟。”

例(材料):一个风雨交加的中午,一位老太太背着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孩行走,突然摔倒在地。小孩摔在路旁,雨伞也丢到一边。

两位少先队员跑上去,分别扶起老太太和小孩,并送他们回家。老太太很感激,还夸奖他们。

(一)读,字、词、句:文中除了比较明显的词语“背着、摔、扶起、跑上去、送、感激、夸奖”,还有:分别、并,都应该说明。 (二)找,事的原由一丝不苟:为什么风雨交加一老一少还在行路呢?为什么会摔倒呢?两位少先队员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呢?为什么又要去扶他们呢?为什么还要送这一老一少回家呢?为什么老太太要夸两位少先队员呢……为什么?为什么?多问几个“什么?”这些为什么一一回答,这是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不容忽略,应该详实地补充出来,这就是扩写的具体内容。

(三)想,人物的内心活动一丝不苟:文中有四个人。四个人的时空并不一样,它们各想什么?“风雨交加”,一老一少冒雨赶路又想什么?一老一少摔倒了……想什么?两位少先队员看见了,一位想什么?……还有那位感激的老太太想什么?被夸奖的两位少先队员又各想什么?更应该写出他们思想的不同变化。

这更是扩写作文的重要技巧。 二、抓住扩写重点。

同学们扩写作文最棘手的是抓不住扩写点抓不住扩写的重点,从头到尾,平均使用力量,写成一篇流水帐。这样必然造成重点不突出。

杂乱无章。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扩写所提供的材料句句层层都是扩写点。但是不要忘记“众星捧月”,要根据中心掂量轻重,找出扩写重点,安排好扩写的主次,做到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如何抓住扩写重点呢?总结为“三掂量”。 (一)掂量题目确定重点。

题目中的“题眼”往往就是该详写的重点。找“题眼”可以根据题目的文字结构。

用动宾短语作题材目的,“题眼”往往是动词。如《送书》的“送”,文章就应该围绕“送”这一个字,重点写谁为什么送和怎么送。

用偏正语作题目的,如果偏的词起修饰作用,偏词就是“题眼”。如《孝敬奶奶的小明》的“孝敬”,文章就应该围绕“孝敬”这个词,重点写小明怎么孝敬奶奶的。

如果偏的词语是起限制作用的,“题眼”却是正的词。如《香蕉皮引起的风波》的“风波”,文章就应该围绕“风波”这个词语,重点写了是一场什么样的风波。

如果用主谓短语或一个单句作题目的,“题眼”,就在谓语部分。如《龟免赛跑》文章应围绕“赛跑”这个重点词语,重点写怎么赛跑。

(二)掂量中心确定重点。有的题目较大,很难找到题眼,如《一个风雨交加的中午》;有的扩写材料根本没有提供题目,而是要求作者自己拟定。

那该怎么办呢?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就是次要材料,要略写。

请看下面一例扩写材料。 学校开展植树活动,我们想给小树苗松土。

我向花匠李爷爷借锄头。李爷爷不理我,我气红了脸。

明明知道后,很有礼貌地向李爷爷借到了锄头,我脸红了。后来,我去还锄头,李爷爷夸我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脸红了。

这一则的扩写材料是通过借锄头这件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要讲文明”的道理。那么最能说明这个中心的材料应该是:“明明知道后,很有礼貌地向李爷爷借到了锄头,我脸红了。”

这个部分应不惜笔墨,作文重点材料加以详写。“我向花匠李爷爷借锄头。

李爷爷不理我,我气红了脸。”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应惜墨如金,只能略写。

如果这个部分也详写,必然造成本末倒置,甚至使文章立意不高。至于“学校开展植树活动,我们想给小树苗松土。”

与本文的中心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一笔带过就可以,但是不写不行,因为记叙一件事,不能没头没尾,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连接、过渡。没有略写部分,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连接不上。

(三)掂量扩写对象确定重点。 扩写的材料是以写人为主的,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

我们常说认识一个人,要观其行,听其。

4. 怎么把作文写长

同学,你好,一般情况下文章写不长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思路,另一个是没有内容也就是论据。 说话和写作的是一样的,文章不长只能证明你思维不够深思熟虑,并不是语言概括性多强,就拿你上面说的例子来说吧如果你的暑假经历是实习,我问你,你什么时间,带着什么目标,去了哪里,怎么进去的,进去了以后做什么工作,开始如何,和陌生同事的沟通有没遇到什么问题,工作上东西是不是都会,有遇到什么困难没,怎么克服的,谁是你领导,平常怎么带你的,他对你的评价是什么,另外你结束了学到了什么新东西,然后觉得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以后如果还有实习机会会选择什么方向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问了你那么多问题没吓坏你吧?所以你就是属于第一个问题,没有思路,建议你可以去好好听听有关于brain storming的讲座,让自己的思维自由起来,然后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成功的外交家都在从在家里反复地对着镜子对照练习的去说话开始的。写作的时候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怎么样,时间,地点,意义之类的东西,把事情想细来。时间长了你习惯了以后思路方面肯定没问题

第二点是内容问题,也就是你以后进了大学以后写Paper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你paper的长度和内容是严格限制的,你要写PAPER必须看很多的权威性文章,一般都是一些著名学者的书籍或者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大学一开始不会让你马上写自己的观点,一般都是给你一个论题,让你去权威书籍里面找论据去支持你,所以写的多不多不在于你这个人能不能扯淡,在于你到底有没有勤奋的去那些书籍里面找资料,还有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到底如何。所以别担心,从现在开始努力,每天改变一点自己,相信我,你可以的。

5. 怎样把作文写长求解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

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

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

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

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

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

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

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

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

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

在这里,已不是 “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

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

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

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

——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

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

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

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

6. 作文怎么写长

任何文章,想要写的长,其实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废话多呗。

所有词汇能扩句就扩句,当然是在保证言辞优美的情况下,不然就傻x了。

多用描写(环境、心理、细节),多用点四字成语,抒情或者写到文章中心的时候用排比句。然后可以全文想一句点睛之笔,反复出现(2-3次),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况且一句一行,让老师看了也舒服,大段大段的文字老师看了很不爽的。铺垫绝对是让老师觉得你很有水平的办法。看上去很有深度……很有腔调……

给个例子吧,这些都是我手打的……随便构建的场景啊……。

简单版本:下雨了,没带伞。

╮(╯▽╰)╭以下就是故意写出来的啰嗦复杂版本,我相信一定深得老师的欢心:

昨天晚上,天气预报明明说局部地区有阵雨,妈妈叮嘱我说要带一把伞,我却不以为然的说“不用了吧!看今天晚上还有星星呢,明天一定是个好天。”要是我没有那么早下定论该有多好!今天一整天,未曾放晴。开始,还只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然而,不知何时,天空变得愈发灰蒙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好像再也不会有阳光那样让人慌张。坐在教室里的我心烦意乱,不停地拿着手中的圆珠笔在草稿纸上胡乱的划着。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解着课文内容,然而我却没有心思好好地听老师讲课。只因为,我的全副心思都跑到了教室外:闪电时不时亮起,伴随着一声声轰隆隆的让人恐惧的雷鸣。还有那豆大的雨点,不停地打在树上,打在墙上,打在玻璃上,打在我的心里……

没有带伞,待会儿怎么办?

………………如果每句话都憋这么一段狗屎,作文会非常长。非常长。非常长。……

7. 怎样写作文怎样使作文变好

一多读。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看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还有历史方面的知识,因为“文史不分家”嘛!呵呵!还要看一些科技知识,比如,太空探索方面的书。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读小说、历史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的了解,读散文诗歌,让我们对生活有更细腻的感触,读科技,尤其是一些科幻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那些优美的、你认为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哦!二多观察。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对景物、人物、动物、事件等的观察这样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丰富的写作题材。三多写。首先,写日记。要记得每天都要写篇日记,不要把这个当成负担,我们可以写今天发生的事情,见过的人,说过的话,读过什么书,在读书的时候有哪些精彩的地方、你有什么感想。这些都可以写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其次,写作文,每周至少写两篇作文。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注意多角度,不要让文章看起来那么干巴,比如,写人的时候要注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写景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的变化,同时要学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让景物动静结合起来。在作文中要注意情景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写的时候要注意写作技巧,比如,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开头结尾的时候,要尽量新颖一些,用名人名言开头做结尾;常引用一些诗句,这样可以增强我们作文的文化内涵;用精巧的故事开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排比句式开头,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用题记的方式开头或者后记的方式结尾等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__^*) 嘻嘻……

8. 作文怎样写得好,写的长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