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作文读后感写作指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一】审题 1、根据文题内容,这篇习作要求我们写哪种类型的作文?(写读后感)写什么内容的读后感?(写一本书或书中的片段) 2、我们没有看过的书,不要写,要写自己看过的而且是你比较感兴趣的书籍或文章。 3、这篇习作需要我们拟定题目,因为是自命题作文,(读《XXX》有感)具体的书名自己填写。 【二】选材 1、看过哪些书呢或者对哪些书比较感兴趣呢?你觉得从中学到了什么? 2、写读后感,一定要找出“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也就是触动你内心的可以是那本书书或某一篇文章中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些话语,同时你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回忆自己的经历,联系实际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三】列提纲 1、这篇文章我们第一步开头应该写什么?(点出书名,表明印象深刻)。 2、中间第二部分呢?(概括介绍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找出“感点”,围绕“感点”展开议论,结合“感点”联想实际生活或亲身经历)。 3、结尾第三部分写什么?(总结心得体会,总体感悟),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概要了。 【四】写法支招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选材独特、结构布局合理,还需要一些好的写作技巧来帮忙。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一定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事例来阐明感悟的道理。 (1)“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 提炼中心感受,懂得的道理; (2)叙述和议论相结合。 例如:当我读到“他指着桌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时,不由心中波涛起伏——一尺来厚的文件,该有多少件啊,几百件吧?不,或许成千件呢!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呢!周总理啊,周总理!您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呀!节选自《<一夜的工作>读后感》 这段话写了自己读到周恩来总理辛苦工作时的无比复杂的心里感受。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 《写写自己的感想》这篇习作就是在学习了《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后,请学生写写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些什么感想,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形式都有一定难度。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透材料,选准切入点,同时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怎样读透材料呢?一般说,像《王献之练字》这样的记叙文,就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来领会课文的深刻意义。如:王羲之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在这里王羲之没有直接对儿子说,字要写得好全靠勤学苦练,而是用具体的做法告诉儿子:秘诀只有两个字:苦练。王羲之在用事实向儿子说明,书法绝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又如:“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时也是本文对我们的启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还是其他文章,学生们的感受可能都是多方面的,但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受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受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成文。其他感受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自然段,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如写《王献之练字》这课的读后感时就可以写:我前几天学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写好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坚持不懈。 第二自然段,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觉得王献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 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最后,我再给各位老师提几点建议:可以尽量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学生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水积为污,流则不腐。 ——康有为 “五一”的时候,我的一位好朋友送给了我一句名言:“水积为污,流则不腐。”以此鼓励我好好学习。 名人名言读后感 每次看到这句名言,我都会想到以前的我。以前的我:不发奋图强,落后。自从我的这个好朋友对我说:“水不流动,聚集在一起,就会浑浊、发臭。人不思考,没有活力,就会老化、消沉。同样你学习如果不发奋图强,就会拉下。”我把同学说的话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我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一定会拿实际行动来证明的。我虽然不能保证,学习成绩会像飞毛腿一样,跑得那么快。但是我保证也不会像蜗牛走路一样走地那么慢。我一定会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塑造一个完美的我,来造就一个优秀的郝卫。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创造完美的自我。现在,我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变得好了起来。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 从二年级下学期我就让班里的孩子多读书,为了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每节课课前十分钟我都会安排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朗读准备好的课外读物,以此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兴趣。这些我觉得还不够,有些孩子读过之后,对于读过的书没有一点印象,为了让孩子们读过书之后有所得,所以我决定让他们写读后感。但让三年级的学生写,确实有些难,因为他们的写作水平有限,平时积累的知识少,运用起来就不能得心应手,况且又是第一次写,他们连读后感的结构也不知道,都要从头开始。所以我选择了让他们学习一篇范文,这样更利于他们的写作。 我让学生写读后感有点拔苗助长,因为二年级还没有要求让学生写。我只是让他们在日记本上简单的记录,读了什么书,看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启发。不要求篇幅的长短,只要交代清楚即可。就这样,一路走来,我们现在已经三年级下学期了,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后感的结构,而且语言上,词语运用上都大有长进。有的学生还需要老师再次讲解。 所以我选了一篇范文,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燕子专列》。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们找不到食物,濒临死亡。 *** 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燕子。最后用列车把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多么有爱心的人们啊!在瑞士,人与动物相处得多么和谐呀!然而,在我们身边,人类伤害动物的事情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居然在农田里捕捉青蛙,拿到市场上偷偷摸摸地去卖,导致青蛙数量大量减少,害虫成灾,农业损失严重。还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大量捕杀国家的珍禽异兽,导致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减少。如果人类再这样捕杀下去,我想不久的将来,可能只剩我们人类孤零零地生活在地球上了。 朋友们,当你看到有人在猎杀动物时,请你对他说:“嗨!请不要伤害我们的朋友!” 请你记住,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通过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会感到欣喜。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