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关于德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古代文言文中有关“德”的句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

有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 德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名>;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名>;恩德;恩惠。《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又】<;动>;感激。《史记·信陵君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③<;名>;德政;功德。《肴之战》:“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④<;名>;福。《礼记·哀公问》:“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德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响。

3. 古文中“德”字的意义和用法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详细词义:【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道德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6]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9]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10]心意,信念:一心一~. [11]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4. 关于论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淮南子:"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已.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