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有什么建议呢?

如题所述

对课后服务的建议写法如下:

1、要本着“家长自愿、学校服务”的原则,不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参加,让学生们自愿参加课后服务。
2、不把课后延时服务作为变相集体补课,或者老师教授新课的行为,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服务。
3、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表。比如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进行体育和艺术活动、做游戏、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对于个别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免费的辅导等。
4、在校内外招募有责任心、时间充沛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志愿者,组建服务管理小组。
5、重中之重是要确保学生们的人身安全。详细做好每天的看管情况记录,做好防护措施,完善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对看管老师进行考评。加大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管理。
6、学校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健康向上、公益普惠、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后服务项目,或开展学生自主作业、自主阅读、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答疑等学习活动。
7、无论是否有课后服务一项政策,其实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必然会有的,但是如果家长有时间来陪伴孩子辅导作业的话,也可以自己在家辅导,还要看孩子个人的意愿,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07

积极推进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执行,通过数字化赋能,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全流程管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提高课后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资金安全、数据安全前提下,可轻松实现区域“双减”督导工作的直观可视,帮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区域“双减”工作,掌握“双减”工作落实的真实情况。

用好课后服务,可增强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及教育服务综合能力、提高育人连贯性及育人质量,助推强校强师工程,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创新课后服务,打造区域特色新引擎

“双减”工作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构建分层分龄分阶的课后服务体系,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区域教育特色打造,实现与教育薄弱地区优质资源共享,“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补齐课后服务发展的短板。

课后服务以优质课程及活动资源为载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立“课程群”并实行分层教学,以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与学生的特长培养和发展链接起来。将常规课程、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加快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常规课程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和方向,其中一些课程模块如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学科拓展课程是课后服务课程的直接来源,在保证课后服务开齐开足的同时反过来为常规课程“瘦身”,减轻师生负担,释放常规课程活力。同时强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以保障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提升,监督评价贯穿课后服务开展的全过程,“五育”并举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全程伴随”实现全面数据反馈,“规模化”因材施教,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和区域特色化打造。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新方案,创新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库”,精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以不同级段任务驱动为核心,实施信息科技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搭建新型选课与学习空间。

从平台化数据化管理维度,在实践实施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平台化管理,以“互联网+数字智能化”赋能课后服务是核心。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全局监管区域内课后服务开展数据、双减落实情况,为区域教育特色化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地基,针对性推动课后服务资金合理合法合规有效使用。如专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今托管平台,从家长选排课、报名、费用缴纳、智能分班,从学生请假到教师考勤,从课程评价到教师课酬结算等云端实现,利用数据仪表盘让课后服务督导管理可视化,在提质增效的同时,可有效规避乱象。

从落地执行维度,利用数字化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保障课后服务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细节化、流程化地高效执行,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全流程管理,实现对课后服务资金、资源、师资、场地等的有效利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不是数字化,而是转型。在数据化赋能后,要实现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学习的转型。

从拓展资源供给渠道维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优质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在2023年6月3日下午中小学课后服务生态论坛暨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发表主题演讲,认为“课后服务课程设计要坚持课内、课外一体化,立足学科之间内在关联,坚持五育融合的价值性、学科整合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资源供给的多样性相结合,构建活动、知识、社会的融合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