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乃春风春鸟原文翻译

如题所述

若乃春风春鸟原文翻译如下: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

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有的人在荒郊野外死去,有的人做了孤魂野鬼,有的人在外戍守边疆,杀气雄边。

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

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韵律)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

可能有朋友觉得这样解释还是比较晦涩,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情感、语言、声音韵律、道理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而言之,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这是不变的法则。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的化外机度,只有在画的世界才有这样子的表现哪!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会出现有名的句子。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出版信息

《诗品》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祐七年(1320)圆沙书院刊宋代章如愚编《山堂先生群书考索》卷二十二“文章门评诗类”所收本。

单行本现存最早者,为明代正德元年(1506)退翁书院抄本。其书明清两代甚为流行,较常见的版本,还有《吟窗杂录》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本等多种。

整理本主要有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周振甫《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王叔岷《锺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曹旭《诗品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