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公” 呢?

g453bujh5iufhn5iu4fh5ui34hnf

原因是:

两宋封爵,爵前的国、郡、县,一般有三大类定名原则:一是受封者的郡望;二是受封者的出生地或籍贯;三是以好听的古代国、郡、县名作为对受封者的褒扬。

司马光,不论是他生前受封的“河内郡开国侯”、“河内郡开国公”,抑或死后追赠的“温国公”,都是同他“河内司马氏”的郡望相关的。

司马光虽为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但据说出自河内司马氏,“河内郡”即为其郡望,所以受封“河内郡开国侯”、“河内郡开国公”。而周代的诸侯国“温国”,便是以温邑(即汉代的河内郡温县,也就是河内司马氏的源出之地)为中心的,司马光的“温国公”便是从此而来。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原因是:

两宋封爵,爵前的国、郡、县,一般有三大类定名原则:一是受封者的郡望;二是受封者的出生地或籍贯;三是以好听的古代国、郡、县名作为对受封者的褒扬。

司马光,不论是他生前受封的“河内郡开国侯”、“河内郡开国公”,抑或死后追赠的“温国公”,都是同他“河内司马氏”的郡望相关的。

司马光虽为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但据说出自河内司马氏,“河内郡”即为其郡望,所以受封“河内郡开国侯”、“河内郡开国公”。而周代的诸侯国“温国”,便是以温邑(即汉代的河内郡温县,也就是河内司马氏的源出之地)为中心的,司马光的“温国公”便是从此而来。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第2个回答  2010-01-25
故 赠 太 师 追 封 温 国 公 司 马 光
呜 呼 。 元 丰 之 末 , 天 步 惟 艰 。 社 稷 之 卫 , 中 外 所 属 。 惟 是 一 老 , 屏 予 一 人 。 名 高 当 世 , 行 满 天 下 。 措 国 於 太 山 之 安 , 下 令 於 流 水 之 源 。 岁 月 未 周 , 纪 纲 略 定 。 天 若 相 之 , 又 复 夺 之 。 殄 瘁 不 哀 , 古 今 所 共 。 知 之 者 神 考 , 用 之 者 圣 母 。 驯 致 其 道 , 太 平 可 期 。 长 为 宗 臣 , 以 表 后 世 。 往 奠 其 葬 , 庶 知 予 怀 。

谥号
文正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郑居中、刘理顺、等。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我个人的理解是: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所以册封名号应该和这个有关。
夏县在温县旁边,在夏朝的时候,这一带有一个国家叫温国,商伐夏的时候灭国了,但周朝的时候重新建国了,所以多用温作为这一带的地名。
因为司马光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死后册封为温国公。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20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所以册封名号应该和这个有关。
夏县在温县旁边,在夏朝的时候,这一带有一个国家叫温国,商伐夏的时候灭国了,但周朝的时候重新建国了,所以多用温作为这一带的地名。
因为司马光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死后册封为温国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