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急的语文历史题

先秦到东晋的历史人物,有名言,伟大事件的更好,知道越多越好,,谢谢了

前秦 王猛(325~375)
王猛,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王猛英俊魁伟,雄姿英发,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气度弘远,对琐细之事略不关心,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因而时常遭到浅薄浮华子弟的轻视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从不计较。隐居华阴山。

公元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击败了前秦苻健以后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父老争相携酒犒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也身穿麻布短衣,前往大营求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王猛一面扪捉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桓温暗暗称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无人前来效劳,这是为甚么?」王猛答道:「阁下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都摸不透阁下的心思,所以无人前来。」一句话触到了桓温的心病,一时竟无言以对。沉默了好久,桓温才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不久,桓温决定退兵。临行前,他向王猛赠送了华贵的车马,又授予高官,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被王猛拒绝了。

前秦将军苻坚有大志,久闻王猛的名声,立即派吕婆楼前去恳请王猛出山。双方一见如故,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把他比作诸葛亮。东晋升平元年(357),苻坚自立为大秦天王,王猛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他刚调任京兆尹,听说苻健的妻弟强德酗酒行凶,劫人财产,抢男霸女,为百姓大患,王猛毫不畏惧,立即将他捕杀,陈尸于巿。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严厉查处害民乱政的官吏,一个多月里就收治了二十多个横行不法的权贵。于是,百官震肃,奸猾屏气,令行禁止。苻坚感慨地叹道:「直到今天,朕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时年三十六的王猛在一年之中竟然接连五次升官,从尚书左丞到吏部尚书,再升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一时权倾内外。

王猛不仅在政务上显示出杰出的才能,而且在统兵征战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从东晋太和元年(366)起,他率军攻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歧、出征前凉的张天锡等,都取得了胜利,又平定了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碍。太和四年(369)九月,王猛又率军救援前燕,与前燕军一起大败北伐的东晋军队。数月后,他又统兵攻伐前燕,为荡平前燕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燕灭亡后,苻坚为奖赏王猛,任命他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兵镇守邺城,并听任他在六州范围内便宜行事,郡守、县令也由他自行选任,只须在事后向吏部通报即可。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六月,苻坚让苻融接替镇守邺城,而把王猛调回京师,委任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授王猛以一切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王猛也不负重托,主持朝政,刚明清肃,善恶分明,才尽其用,官称其职,劝课农桑,训练军队,井井有条,气象一新,前秦逐渐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

东晋宁康三年(375)六月,王猛积劳成疾。苻坚心急如焚,亲自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王猛的病情略有好转,苻坚又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的囚犯。

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坚亲临探视,并询问后事。王猛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之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西羌等归降贵族终怀贰心,是我们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王猛说完了这番肺腑之言,便溘然而逝。苻坚三次临棺祭奠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苍天是不想让朕统一天下,为甚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朕的景略?」王猛死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规格,隆重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他为武侯。

后符坚不听王猛之言,攻东晋,淝水一战被谢安打败,有淝水之败。

秦王 符坚(338-385)
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祖父苻洪,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奠基者。

苻坚自幼聪明慷慨好施,举止不逾规矩,八岁时就主动求师读书。他的祖父苻洪惊喜地说:「我们戎狄部族世代只知道喝酒,你小小年纪却要求读书,真是太好了。」欣然满足了他。

永和六年(350),曾先后投靠前赵和后赵的苻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开始独树一帜。但他称王不久就被人毒死。临死前,苻洪嘱咐儿子苻健急速入关,以关中为根据地。苻健遵从父命,率部众进入关中,攻占了长安。入关以后,苻健拜苻坚为龙骧将军,他流着泪对苻坚说:「你的祖父当年就曾被授予这个封号,我把这个封号授给你,望你好自为之。」这时,苻坚年仅十三岁。

永和七年(351),苻健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次年又改称皇帝,史称前秦。苻健在位期间,留心政事,关中地区开始出现复苏气象。他在位四年病死。继位的苻生,是个刚愎自用的独眼暴君,以杀人为儿戏,即位不久就杀了后妃、公卿、宦官、宫女五百多人,手段惨毒,妃嫔和大臣们战战兢兢,度日如年,都把希望寄托在苻坚身上。

苻坚成人以后,博学多才,胸怀匡济天下的大志,广泛结交英豪,在他周围逐渐集中了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一批有王佐之才的人物。他们都不满苻生的残虐无道,极力劝说苻坚取而代之。升平元年(357),苻坚杀了残暴的堂兄苻生,自居大位,去帝号,称大秦天王,在王猛等大臣的辅佐下,首先着手对内政进行整顿。

始平(今陕西兴平)一带的氏族豪强大多是跟随苻健入关的宗戚旧臣,骄横不法,胡作非为。苻坚任命王猛为始平县令,用严刑峻法迅速改变了始平的局面。随即又任命王猛为中书令兼京兆尹,对京城地区蛮穔不法的氏族权贵严加整治,京城的风气为之改观。

苻坚也采取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即位不久,就开放山泽,让百姓与官府一同开发生利。升平元年秋天,关中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苻坚率先节省开支,把官府的金玉绮绣都分发给士卒,后宫不许穿锦衣。在天旱无雨,播种困难的情况下,他下诏推行汉代泛胜之创造的区种法,又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为了通商行旅的便利,苻坚又下令从长安到各地,修筑了宽阔平坦的大道,沿途二十里设一亭,四十里置一驿。这些措施,促进了前秦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的兴旺气象。

苻坚广设学宫,奖励人材,公卿以下的子弟都须入学。他每月亲临太学视察,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定不同的等次。他规定轮替值勤的中央禁卫军都要修学,对于不学无术的官吏,他的处理也十分严厉,凡百石以上的官吏,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一概削职为民。于是人心思勉,一时人才济济。

晋废帝太和四年(369),桓温率师北伐前燕,进军枋头。前燕主慕容暐向苻坚求援,许诺将虎牢(今河南荥阳泛水镇)以西的地区割让给前秦。符坚派兵二万救援,迫使桓温退兵。但慕容暐在晋军撤退后毁约,拒不割地。苻坚大怒,派遣王猛督师向前燕发动了进攻。前燕统帅慕容暐集结三十万军队在潞川(今浊漳河)一线抵御秦军,采取以逸待劳的守势,伺机反击。王猛派精兵五千,趁夜从小道绕至敌后,放火烧毁了燕军辎重,迫使燕军出兵应战。燕军大败,被歼五万余人。次年,苻坚又派王猛攻燕,降斩燕军十万人。王猛率师兵临邺城,慕容暐不得不俯首投降,前燕灭亡。

此后数年间,苻坚又派遣军队先后消灭了仇池(今甘肃成县西)的氏族首领杨纂、前凉、代国等割据势力,并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派大将吕光进军西域,相继讨平了西域三十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纷扰割据的黄河流域,终于重新实现了统一。

北方统一以后,苻坚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把东晋也一举予以消灭。早在宁康三年(375)王猛病逝前,就曾告诫苻坚不要急于攻打东晋。可是,符坚连连得胜,心高气傲,已志在必得了。

太元七年十月,苻坚召集群臣商议攻晋。他说:「自从朕即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了。现在四方都已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还未征服。现粗计可征集士卒九十七万。朕亲自率军伐晋,众卿以为如何?」秘书监朱肜称颂威德,认为正是时机。苻坚听了十分高兴。可是更多的大臣却表示反对,认为东晋君臣和睦,内外同心,又据有长江天险,恐怕不容易取胜。苻坚则很不以为然地说:「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都不免于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即使把马鞭都投进长江,也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成语「投鞭断流」)但是,大多数臣僚还是反对出兵伐晋,让不能决。

苻坚命群臣退出,只留下弟弟阳平公苻融,准备跟他单独商量。不料苻融也反对伐晋,他恳切地对苻坚说:「依臣之见,目前伐晋有三难:一是时机不利;二是晋朝无隙可乘;三是我军连年征战,将士疲劳,百姓负担沉重,都不愿打仗。那些说晋朝不可征伐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意见。」满心希望苻融支持伐晋的苻坚大失所望,变色道:「没想到你也这样,朕还指望谁呢?朕有精兵百万,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朕虽然算不上英明君主,可也不是庸劣的昏君。乘着连战皆捷的有利形势,去讨伐垂亡的东晋,还怕不能取胜吗?决不能留下东晋贻害子孙,让它长久成为国家的祸患了!」

苻融流泪再次劝告说:「晋朝不可能灭亡,是非常明白的事情。现在举兵伐晋,恐怕难有必胜的把握。况且目前更堪忧虑的还不是晋朝。现在鲜卑、羌、羯等各族的势力布满了京师附近,他们都有异心。如果陛下亲征,只剩下太子和几万疲弱士卒留守京师,臣担忧会有心腹之患。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即使臣的意见不值得采纳,难道王猛临终前说的话,陛下也忘了吗?」可是苻坚决心已定,执意不听苻融的劝告。

反对伐晋的大臣们仍不甘心,又鼓动了苻坚平时最信任的高僧道安、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和小儿子苻诜轮番劝谏,依然毫无用处。相反,前燕的降将慕容垂竭力怂恿他伐晋,苻坚却引以为知己,很高兴地说:「与朕共定天下的,只有卿一人而已。」

太元八年(383)八月,苻坚下令将八十多万军队分成三路,水陆并进。他亲率主力,以苻融为前锋,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地杀奔东晋而来。

然而,不可一世的前秦军队却遭到了东晋的顽强抵抗。这年十月,两军前锋在洛涧、寿阳一线相遇,夹淝水而对峙。苻坚与苻融一同登上寿阳城头了望,只见晋军阵容齐整,将士精锐,感到自己面对的是劲敌,心中不免有些慌乱,以致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军。

晋军乘着前秦军队立足未稳之机,利用符坚骄傲和希图速胜的心理,用计渡过淝水,把前秦军队打得大败。苻融阵亡,苻坚自己也中箭负伤,狼狈撤退。失魂落魄的前秦士卒日夜不敢停歇,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加上冻饿、逃散者,损失十之七八,几乎是全军覆没。

淝水一战,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坚所灭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复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纷纷据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太元十年(385),符坚被他原来的部将姚苌俘杀,时年四十八岁。十年后,前秦被后秦攻灭。

当代著名作家「柏阳」把「符坚,李世民大帝和康熙大帝」称为中华帝国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东晋历史人物——陶侃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
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初学记》卷一注引王隐《晋书》)。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让客人喝得特别高兴,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晋书·陶侃传》)。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晋书·陶侃传》)。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晋书·陶侃传》),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晋书·陶侃传》)!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晋书·陶侃传》)。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元康元年(291年),惠帝后贾南风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贾模、张华尽心尽力,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动乱。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晋书·惠帝纪》)。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晋书·陶侃传》)。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晋书·陶侃传》)。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后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晋书·陶侃传》)。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