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如题所述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查阅教学资料、准备有关教学器具的基础上,设计师生活动方式、形成课堂授课方案的教学准备行为。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体需要投入一定的体力、智力。因此,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是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外显形式,课堂授课方案是其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收益。有效地改善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方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一、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意向分析个体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个体行为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则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其实质就是教师个体运用自己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判断能力、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能力、对教学活动模式的设计能力,产生一定的备课行为,形成一定的备课成果。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决定着备课的质量。备课的质量又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服务质量。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师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回收效益的依据。备课行为与教育服务的质量关系,只能使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产生了潜在的投资需求。投资多少?既决定于教师在备课行为投资的边际成本与获取的边际收益之间关系的主观判断。如果,教师的主观判断是“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那么,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就有了投资的有效需求。但是,有效需求并不一定会产生投资的行动。还决定于教师个体在其他行为上投资相同的人力资本是否会获取更多的边际收益。只有当教师个体认为,当投资的人力资本一定的前提下,在各种行为的选择中,备课行为上可以获取的边际收益最大时,教师个体才会在此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每一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都遵循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这一个体行为的动力机制。当然,个体对“效用”、“收益”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只关心物质收益、有的更注重精神收益;有的只满足于低层次的精神收益、有的更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收益;有的着眼于近期收益、有的更放眼于远期收益。这既是人体“效用”观的外部表现,也是人体价值观的本质所在。总之,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上,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其投资意向的直接因素。二、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方式分类由于“个体效用最大化”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主观判断,或者说,对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理解是极其“因人而异”。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在备课行为上,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投资的动力机制和投资选择可作如下的分类:1、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愿意投资在备课行为上(1)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的内心愉悦,作为主要投资收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创造一种师生“互动、共鸣”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教师自己能享受到师生“共情”的内心愉悦,获得学生的美誉,以实现教师个体教育理想的追求(教育理想的实现也是教师个体投资收益)。为此,教师会仔细研究学生认知水平,以便教学的教学起点扎根于学生的现实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也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度;教师还会用心构筑教学活动模式,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交流。这种备课行为和动机是直接通过教学过程的本身,实现着“自我的实现”,享受着“快乐的人生”。这种对备课质量的提高有着永无止境的追求。这种行为动力不会受到是否有统考等应试教育因素、以及个人物质收益的影响。有时,还会由于个人备课时的不周全,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课堂氛围,而产生一种内疚感。(2)从学生学业中获得的社会尊重,作为主要投资收益: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能够给教师个体带来社会的尊重和物质的奖励。学生考试成绩既是教师教育服务质量的结果的标志,也是教师个体教学理想的目标追求。在这种备课动力的推动下,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的着眼点是在学生的现实学习基础和考试要求上,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的。具有这种动力机制的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上投资的人力资本既与是否有统考有关,又与投资的人力资本的边际成本与统考成的绩边际提高值有关,也与这次统考本身的“实用性”价值有关,还与统考成绩的高低能给教师个体带来的物质收益有关。为此,教师会在边际成本与由于上述各因素而获得的边际总收益之间“精打细算”。(3)把人力资本增值的自我实现,作为主要投资收益:尽管教师个体没有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用于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或者使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但是教师个体从长远收益的角度出发,在备课行为上投资足够的人力资源,作为“技改”投资。以此,使自己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得到有效的增加。2、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上(1)把人力资本投资在其他教育性行为上:教师个体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其他的教育教学行为上。例如:班主任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班级管理上。因为教师个体认为,这样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2)把人力资本投资在通识性教育研训上:教师个体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一般意义”的教育教学准备行为上,而不是某节课的准备上。例如: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阅读教育案例、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等。以此实现其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3)把人力资本投资在其他教师的提高上:教师个体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帮助其他教师人力资本的积累上。例如:帮助青年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3、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非教育教学行为上(1)把人力资本投资在非教育性学习上:教师个体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几乎无关的行为上。例如:阅读其他与教育教学几乎无关的书籍,以积累自己的非教育性人力资本。从而,为自己职业的更换,职业风险的降低做准备。此类情况在年青教师上有更多的表现。(2)把人力资本投资在“闲暇”性消费上:教师个体把人力资本更多地投资在娱乐活动上,以获得“闲暇”性投资收益。例如:上班时间上网游戏、聊天等。(3)把人力资本投资在非本职性工作上:教师个体把更多人力资本间接或直接地投资在投资在第二职业上,以提高自己的物质收益。例如:上班期间,通过电话联系第二职业的业务或在进行有偿家教的准备上。另外,还有一种特例,愿意在备课上配置人力资源,但是不知道怎样配置。对于这些教师学校组织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就具体某一位教师个体,其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投资方式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并非是哪一位教师个体对应哪一种投资方式。学校组织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投资一定的人力资本,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学校组织带来经济的、声誉的收益。教师个体加入学校组织,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方式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投资效益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学生群体和学校组织的根本利益。显然,投资方式之一、之二是有利于学生群体和学校组织的根本利益。都应该得到学校组织的认同。当然,对于教师个体在各种教育教学行为之间,人力资本投资比例的“失衡”,学校组织也应该作指导性的忠告。而投资方式之三是一种损害学生群体、学校组织利益的投资行为。与学校组织的意志相违背,理应受到学校组织的谴责。三、教师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投资方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从现实的教育教学看,虽然教学资源在日趋丰富、教学手段在逐渐改进。但一般地讲,“现代”教师与“过去”教师相比,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数量偏少、投资方式在“粗放”、投资的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根据笔者求学期间对老师教育教学情况的回忆,即使在“文革”时期,虽然宏观的教学秩序不稳定,更没有什么统考,但教师们的备课、上课等还是非常认真。而现在,经常可以听到有统考任务的教师对没有统考任务的教师说“你们真轻松,没有统考任务。不象我们统考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此话隐含的内涵不必多言。究其原因主要有:1、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收益。实行市场经济,丰富了人们致富的渠道,给国民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同时,也拓宽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功利主义倾向蔓延。因此,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箭”。其中的“毒气”也不可避免污染着学校那清新的空气。一定程度上,教师个体比过去更注重对功利性收益的追求。或者在功利性收益一定时,会尽可能节省自己的人力资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的投资。2、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使人们的择业更加“自由”,选择的空间拓宽。从而,使人们职业变更的意识增强、岗位“跳槽”频率加大。教师队伍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耐不住教师岗位的“清平”,蠢蠢欲动地为职业的变迁、岗位的变更作准备。3、学生尊师意识的减弱:学生学习积极性欠高(职业学校显得更加突出)、尊师意识不强等,创造师生“共情”的课堂氛围难度加大,教师很难从中获取事业的成就感和教学的愉悦感。从而,影响着教师个体在备课等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上人力资本的投资积极性。4、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使教师个体的投资成本对整个学校组织收益的贡献比例下降了。同时,学校组织利益分解到每个教师个体身上的投资收益比例也下降了。总之,教师个体的利益与学校组织的利益之间的“关联度”下降。由此导致教师个体对学校组织利益的“关注度“下降。5、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年轻教师一方面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旺盛的工作热情。但是,职业兴趣不稳定、职业性格不健全。由于生活(购房、婚恋等)大事的办理,货币性支出较大。由此,会增强年青教师对物质收益追求的情绪强度。近几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中段的快速发展,大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使学校组织的教师平均年龄迅速下降。6、学校分配制度的调整:学校以“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刺激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由此,也会使教师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上“精打细算”,在物质收益上“斤斤计较”。四、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投资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教师个体按“规定”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起码在规定上班时间,要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有效地投资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否则是一种损害学校组织的利益的行为,或者说是对不起自己这份工资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备课行为上投资必要的人力资本。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在各种教育教学行为上的投资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和恰当的投资方式。最终使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全面的有效的提高。这是学校组织的利益所在。然而,教师个体加入学校组织,虽然,学校组织拥有了教师个体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但是,教师个体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的合一性,或者说不可分离性。因此,学校组织对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和投资方式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有时完全没有支配权。因此,使教师个体的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是一种脑力活动。脑力活动具有不可视性,使学校组织无法直接了解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上投资的人力资本。于是,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可能,就会转化为发生现实。1、学校组织不实行备课检查制度时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学校组织对教师的备课行为本身没有实行监控和检查。因此,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处于“自由”状态。这就有可能产生形形式式的机会主义行为。用“老教案”上课、无教案上课、不备课上课等等。2、学校组织实行备课检查制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防止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学校组织就会实行备课检查制度。教案是教师个体备课行为的书面成果,因此,教案——备课书面成果检查就成为学校组织检查教师个体备课的内容和形式。并对没有备课书面成果的教师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虽然,教案检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个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但是,检查行为只能防止教师个体“不写教案”这一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由于教案质量的个性化,判断质量的复杂性,给检验其质量造成了一定的艰巨性。于是,学校组织往往只检查数量,而部分放弃了对质量的检查机会。这给教师个体留下了新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空间。把“写教案”变成了“抄教案”,以尽量节约在备课行为上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教案的检查往往是采取“事先预告式”抽查。这又会使教师个体产生“临时突击式抄教案”的机会主义行为。。教案只是教师备课行为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检查是一种间接检验教师备课行为的方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教学检查行为。另外,检查本身还会使教师个体产生“学校组织对其不信任”的内心体验。而且,由于没有增加相应教师个体在备课行为的投资收益。更会使教师个体产生一定的“对立“情绪。3、学校组织实行“教案补贴”后的机会主义行为:针对教师个体对“事先预告式”备课备课检查的不良情绪放应,学校组织可以采取发放“教案补贴”式的教案“普查”活动,“教案补贴”按照实际形成的教案数统计。这对于原来没有机会主义行为的教师,没有增加成本,反而增加一点物质收益,应该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由于本活动是“普遍参加”而且又有一点收益,这对于有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教师个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成本”。因为对于写了教案的教师来说,“不花成本式的收益不要”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因此,一般教师是不愿意承担这一“声誉成本”的。于是,就产生了绝大多数教师自觉的“备课”行为。但是,又会产生新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虽然,不会产生“临时突击式抄教案”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抄教案”的行为仍然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条件。由此可见,“教案补贴”式的备课检查只是“消灭”不写教案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空间,并不能改变“抄教案”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而且,“学校组织对其不信任”的情绪体验也不能在教师个体内心消除。同时,由于教师周备课数的不等,使教师个体的“教案补贴“数量上出现相对的不平衡性,并由此给部分教师带来新的心态不平衡。有些周教案数较多的教师个体随着在备课行为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使投资在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上的人力资本减少,也给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收益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五、教师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投资方式的改善策略教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准备性行为。教师充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情景创设和活动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对于学校组织而言,这些既是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也是投资效益的主要指标。因此,改善教师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方式不仅要从备课行为的书面成果着手。更应该从改变有关备课行为的“源头”——、行为能力、行为态度、行为结果抓起。1、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部分地反映着教师“教学性”人力资本的存量。为了迅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使教师“教学性”人力资本的存量快速增加。学校要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设计”为内容的校本培训。具体途径是:(1)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传授“设计方法”,使教师获取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陈述性知识。使教师知道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2)掌握程序性知识:通过撰写“设计方案”,使教师掌握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知识。使教师知道怎样设计“课堂教学”。(3)领悟策略性知识:通过实施“设计方案”,使教师领悟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性知识。使教师知道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更有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更理想。另外,在实施“设计方案”后,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讨论,使“教学性”人力资本在教师之间“流通”。通过提高“教学性”教师人力资本的“周转率”,促进教师“教学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2、转变课堂教学的设计态度态度是个体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其中,情感是核心。情感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形式称为情绪。具体情境中情绪反应的累积,形成个体的情感特质。情绪有正、负之分。高兴、快乐等称为正向情绪,痛苦、愤怒等称为负向情绪。如上所述,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可以分为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情绪反应,从投资收益角度讲,就是个体的精神收益。正向情绪反应使个体获取正的精神收益;负向情绪反应使个体获取负的精神收益①。从人们的投资意向看,资本总是倾向性地投资于收益良好的项目上。教师在备课行为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若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正向情绪体验,获取正的精神收益。则会高涨教师个体在此的投资积极性。使教师的备课行为、教学行为、教学结果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逐渐使教师个体通过愉悦教学过程的创造,实现自己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最终,使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动机、数量和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把备课质量的提高、课堂情境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师个体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永恒追求。这既是学校组织和教师的教育理想,更是学校组织和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3、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与教师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的投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服务的接受者,也是感受者。从学生中获取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是帮助教师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有效策略之一。具体措施有:(1)给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情权:具体的办法是:由学校教务处编制学生学习手册,使学生明确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2)给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权: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拓宽获取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状况的渠道,并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供参考。(3)给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选择权: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讲,学校组织不是直接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实体,而是协调教师之间的生产性交易行为,协调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市场性交易行为的一种机制。学校组织的建立为降低教育教学服务的生产性“交易”成本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减小了学生对教育教学服务提供者的选择权。因此,学校组织要逐步推行教师“挂牌授课”、学生“选师听课”的学校教育选课制度。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方法一般应用于高中阶段,相对要更为有效些。另外,健全统考机制,对教师人力资本在备课行为上的投资方式的改善,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间接和积极的作用。总之,对于教师个体的备课行为,“个体效用最大化”是决定教师个体人力资本投资意向的基础。个体“效用”观和价值观是教师个体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核心。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转变课堂教学的设计态度是促进教师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有效策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