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

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

应该是功绩,主要看他开凿的原因。

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为公元605年3月,也就是隋大业元年3月,这时隋炀帝上台仅3个月。至于目的,史书是这样写的,杨广没当皇帝之前,封晋王为江都(现扬州)总管。扬州的风光美女着实让他流连。当了皇帝,各方面都不如以前那样随便了。所以,常面对墙上的扬州一带地图闷闷不乐,肖太后问及原因,他说非常怀念扬州的生活。这时,一些大臣便建议说,为何不开一条河直下扬州呢?这要比陆道便捷得多,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一百万丁役上阵,大运河开工。由此可见,刚作了3个月的皇帝如果说开运河是其宏图大略,是为了推动南北交流,促进经济发展,那是非常牵强的。而且在下令修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在洛阳修建方圆200里的西苑,让几千名宫女骑马在月下演奏他谱曲的《清夜游曲》。为了粉饰太平,当各蕃部来朝时,他让百戏相迎,仅演奏乐器的人就多达1.8万人。他还让各酒店按待这些人时不许收费,街道两边的树也用红绸裹起来,以至这些蕃部来人也对隋朝这种虚假的、荒唐的做法不可思议。从为人品质上看,杨广也是一个心胸狭窄之徒,他上台不久,便杀了扶植他上台的关键人物杨素。他好诗,诗写得不怎么样,但绝不允许人超过他。文人王胄被杀时,杨广对王胄说:“庭草无人随意绿,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文人薛道衡被赐死时,杨广说:“还能‘空梁落燕泥’吗?”

所以说,杨广开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满足个人私欲,隋朝兴也快,亡也快。但绝不是因为大运河本身,问题是运河怎么修、如何用。在这一点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灭掉隋朝,参观了隋炀帝的宫殿之后,也感叹地说,隋灭不是天意,是人祸。如果说对历史人物既要肯定,又要有否定的话,隋炀帝值得肯定就是修了大运河。后人怎样去批隋炀帝都不过分,但大运河是批不倒的。至于白居易那首颇具影响的运河诗中“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如烟朝多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所表达的思想,我认为,隋堤柳是一种象征,比喻隋朝的腐败,并非单指大运河。

开挖隋运河,史书上讲百万民工死亡十之四五,代价惨重,再加上隋末的动乱,所以,当时并未收到多大效益。运河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唐代以后的事。柳孜镇出土的文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柳孜镇来说,唐代这里已经很繁荣了,到了宋代,这里又建起了在当时看来很具有规模的码头,可见,唐宋两代时期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商贾如云。据清光绪《宿州志》载:前明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濉溪县出土的历代塔碑上也有“大宋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的字样。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上也可以看到,唐宋时期淮北市的版图上,只有两个地方名,一个是临涣,一个是柳孜。

现在,我市编写的有关资料一般认为,淮北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汉代之前,晋代之后衰落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尽管我市出土的大量高品位的汉画像中可以证实汉代之前的繁荣。但绝不能说在以后的朝代中淮北是落后的,这次柳孜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唐宋两代,淮北市地区仍属发达地区。淮北的落后,是随着隋运河在淮北的消亡而开始的。宋末元初,流经商丘、砀山、萧县、徐州向东的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水漫入运河,久而久之,流经淮北市的这条古运河便不复存在,淮北地区变成了黄泛区,人烟渐渐稀少,以至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的大移民,很大—部分进入淮北地区。

一枯一荣,一兴一衰,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从发展角度看,同在一百多年、几十年崛起的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只能属第三世界。但这些古都,却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无价之宝。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对淮北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不仅沟通了南北物质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沟通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她是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中转站”、“京派中原文化”有她铺奠的基石,相反中原官方、民间优秀文化也通过这条贯穿南北5000多里的文化大动脉(南到苏杭、北至燕京、西到秦地,东至沿海),向各地广为传播,从柳孜码头发掘的全国20多个瓷窑址的瓷器等更证实了这一点。

她历经了400多个春秋,也就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功能、作用,她废于北宋末年,最后湮灭于元朝,其原因是多种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南宋金人统治淮河以北,元朝蒙人统治全国后,其统治者祖上遗风以游牧为生,根本不懂农耕五谷、河流治理,—句话是另种生存方式、文化理念的不同,以至于使举世闻名的、功绩卓著的隋唐大运河无声无息的湮灭了。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S弯路。

隋运河柳孜码头的发现,无疑是历史给淮北人民的宝贵奉献。我们应当珍惜它、爱护它、研究它、发掘利用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柳孜隋运河遗址必将对淮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0
隋炀帝开凿运河,目的是便于他下江南游玩,所以从动机上当然是劳民伤财为一己之私欲的坏事。但是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的确方便了南北的通商、货物往来,从而却促进了当时乃至之后千年的南北经济发展,所以运河本身应当是民族的一个骄傲,由于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便于游玩,所以功劳不能归结于隋炀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0
隋炀帝杨广不是一般的冤屈。他只下了三次江南,就被后世多少代多少人说成骄奢淫逸,祸国殃民;而七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却是风流倜傥的楷模,留下无数逸闻故事娱乐民间,更是两岸四地影视作品的大热门,且屡演屡赢,屡赢屡演。当初,秦始皇和杨广都担着骂名,不惜一切地给后人留下了一样举世闻名的礼物。秦始皇留下了万里长城,杨广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至今只有观赏作用,用来骄傲人们脆弱的中国心;京杭大运河却一直在纵贯南北漕运,一刻也没停止过它繁忙的运输功能。人们上得岸来却口无遮拦、不遗余力地痛骂杨广,似乎不骂几句,就忠奸不辨。对于失败的皇帝,世人没有给予应有的理性认知,历史的公正常常是被道德或伪道德的标准埋葬了。
杨广开凿运河,是在修建洛阳的同一年。他先后开凿疏浚了四条主要河渠,南北连通,蜿蜒五千多里,成为水运大动脉,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上好的棉丝和稻粟能够顺利地到达洛阳和长安,南北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交流。不仅如此,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不能不说和大运河的物质供应有关系。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杨广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是千古功臣。
第3个回答  2010-01-20
评书上讲的有片面性,历史和演义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应该算功绩吧
第4个回答  2010-01-20
现在看来是功绩,但是当时来说,对那时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