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

如题所述

就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教师情感的渗入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实现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饱满的情感投入,是达成优良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尤其在现代教育的形式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赖性越来越明显。教师情感投入的不同,学生的体验和反映就不同,你投入的是热情,学生的反应是热烈的,你投入的是感动,学生得到的是触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毫无表情,学生也会变得麻木,就会成为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僵硬和滞板。(二)教师激情的表现带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是心灵和艺术的结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呢?只有当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积极的激情的投入,才能唤醒学生主动性,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情感是重要的影响力。对于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最有影响力的触动方式莫过于“动情”。所谓“动情”,就是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情感,打动情感。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充满激情。(三)教师的智慧和幽默更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能创造性应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编一些口诀和顺口溜,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把数学课堂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充分的发挥出来。教育智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事件,教师如处理不当,则会激发矛盾,处理巧妙,则可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有位老师正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突然一位迟到的学处“砰”的一声撞门而入,径直走到自已的座位上,教师照样上课,请学生思考:诗人拜该友人为什么“小扣”门扉而不是“猛扣”?学生齐声回答:“因为那样不礼貌”。这时老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的面前轻声问到:“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这位学生脸开始发红,意识到自已刚才行为的不礼貌。在这个过程中中,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随机应变,借题发挥进行教育,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了“小扣”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教育了那位迟到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幽默是机敏诙谐的,它总是在愉快中给人以启迪,体现出教师的机智。有位语文教师在发现学生作文通篇没有一个标点时,针对这种情况,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捧着这篇无标点的作文读起来,一口气读了几百字,脸都涨红了。学生实在憋不住了,笑着说:“老师,你停一下,换口气,行吗?”老师摇摇头,说:“我不能停,要忠于作者意愿”。一句话提醒了全班同学。老师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氛围,使那位写作文不加标点的学生羞愧而自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变沉脸为笑脸,寓斥责于幽默之中,是教师的一门教育艺术。前不久,我校组织的一次优质课比赛中,听了一节政治课。这节课讲的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性,当教师要求学生举出身边幽默的事例时,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缺少这方面的事例,学生冷场了。这时,这位老师马上拿出自已身边的一个例子:当自已的小侄子太调皮要挨父亲的的揍时,爷爷出面劝阻无效时,爷爷挽起袖子,说:“好,真要打是吧,你打儿子,我也打儿子”。并且这位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配上挽袖子动作,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师语言与动作结合,不仅达到了幽默的效果而且起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讲开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全体学生主体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每个教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师承、教育背景、个性、学识、习惯以及工作经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不同的教师会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不是一朝一夕这事。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艺术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