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8
1、掌握方法,独立阅读。
  (1)多读:在课外阅读方面,我注意让学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都应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并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教师注意把握动态性原则,因内容而异,教育学生采取相应变式,充分发挥模式作用。
  (2)多动手: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化过程。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结合的环境,让学生的说、写有形可依,有据可依。我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让学生多动手写一写读书笔记,要求他们对书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歇后语等分类摘抄,写一写读后感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绘动手去画一画。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坚持实践,从不间断。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好,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阅读实践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今天可进行可不进行的事,它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做到以“趣”求“活”,“活”中见“悟”,即便是一时难于理解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教师注重点拔,引导学生广泛获得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大阅读量,丰富知识。
  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个性养成,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应该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28
看小说啊,看故事,寓言什么的!多多益善。
第3个回答  2017-04-28
适当的讲要讲的东西和生活相结合,用方言,自制情景小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