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学拼音,在识字写字中有所发现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学习目标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中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简言之,就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目标和关系来说,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为学生识字服务的。但是,要想用好这个工具,必须先扎实地掌握它,包括认读、拼读和书写。这样才能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更好地结合,有效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扩展识字数量,提升识字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有过学习拼音的经历,有一定的拼音认读和拼读的基础,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甚至有的同学对于他们学过的知识已经有点“自信”,觉得不用在学了。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只是就拼音学拼音,没有和识字教学相结合,拼音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识字工具的作用。如何在此基础上,将拼音学出心意,让拼音成为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金钥匙,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戏式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自我展示的兴趣较浓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现在的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时代特点,践行“生本教育”的课程理念,我们要把拼音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以识字、写字、用字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拼音这一识字的工具,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以《bpmf》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将拼音学习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
《bpmf》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一册第九单元《字与拼音(二)》第一部分的内容,分为认读声母、学拼音节、读音认字三个小版块,是学生学习声母的第一课时,对于掌握声母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需要学习准确识记声母的发音,结合课文插图识记字母,能够正确区分并书写,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内容进行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在拼读过程中认读不同音节的代表性汉字,并进行简单的组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识字范围和内容,扩展学生的字词积累。,本着“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本课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拼音与识字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渗透,为后面学生更多的声母,练习更多的拼读,认识更多的生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一年级的小学生形象的观察和记忆力强的学段特点,同时渗透“拼音是识字工具”这一学科理念,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认读声母b、p、m、f的读音,了解声母的发音特点,能够在拼音格中正确书写,能够和单韵母进行简单的拼读。
2、能够通过观察图画,学习声母b、p、m、f的正确发音,并通过生活词汇的联系丰富声母读音的识记方法,可以自创简单口诀识记读音和写法,能通过拼读练习掌握简单的两拼方法。
3、通过拼读扩展识记字母发音,拓展生字学习,练习字词和运用,发现拼音和识字的紧密联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每一版块的拼音学习和识字相结合,运用不同方式,螺旋推进,创建有效识字课堂。
一、插图字母相结合,引出关键字,架起音形之桥;
在第一板块进行声母认读的时候,课文的前三幅插图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除了引出声母读音的人物行为,还暗含着声母形态,第一幅是丁丁在听广播,包含声母“bo”的读音,旁边的广播就和“b”的写法契合。第二幅是东东在泼水,包含“po“的读音,水盆的水流出的形态就如同“p”的写法。第四幅是丁丁在玩捉迷藏,正在乱摸,包含“mo”的读音,后面的门洞就像爱那个“m”的写法。只有第四幅图仅有一尊佛的图像,包含读音,没有写的示范。
教材这样设计,不但建立了以生活常用字来引出声母,学习拼音,更要从拼音回到生字,让学生把会说的变成会认的,也就是由“只闻其声”,变成“音形统一”,让学生通过听读的方式认识生字。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图中人物所做的事情时,适时地引出相应的汉字,通过教师的范读,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生字。学习“b”的时候带出“播”,了解它的偏旁和人的动作有关,指导学生通过拆分的方法识记“播”的字形。学习“p”的时候,带出“泼”,了解“泼水”的“泼”是三点水旁,让学生自主拆分,练习掌握这种识字方法。学习“m”的时候,引出“摸”,了解人的动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和“播”结合,整合更多的提手旁的生字让学生认识,举一反三,同旁积累,扩展识字量。学习“f”的时候,引出“佛”,和人物有关。也就是说,在第一步认读的时候就要建立汉字和拼音之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每个生字有不同的读音,每个读音都可以对应一个汉字,甚至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出“汉字家族”,有效搭建了学生学习拼音和认识汉字的桥梁。
二、学拼音节变声调,拓展基本字,铺平认读之路;
在学习了声母的音形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教给学生拼读口诀,我是声母×××,我是韵母×××,我们轻轻把手拉,就是拼音×××。让学生在节奏感的带动下,快速反应进行拼读,用不同声母,辅以变换声调的单韵母进行练习。老师则扮演“汉字使者”,随着学生的拼读,选择字形简单、生活常用词中的汉字作为认读对象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识读,同时纠正一些拼读方面的错误,将拼读和识字紧密结合,通过师生合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练习拆分和对比的识字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拓展识字的数量,提升识字的能力。
教材中所列举的爸、皮、马、发,都是可以容易拆分的简单合体字,或者是学生早已认识的独体字,教师在指导学生变换声调时,可以拓展八、拔,把、爸,批、皮、匹、屁,妈、麻、马、骂,发(fā)、伐、法、发(fà),很到地达到了举一反三、拓展识字的目的。
三、自读自拼换韵母,激活内存字,打开生活之窗;
现在的小学生知识来源广泛,学习的渠道很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虽然很多汉字孩子看到了可能不认识,更不会写,但是这并不影响孩子用这些字来组词,描述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或者感受。而且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也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师生合作示范交流、学生掌握了“拼读识字”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拼读说字、组词运用的练习,只要学生想得到,说得出,就会有会认、会写、会用的可能。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考核”非常活跃,偶尔也存在一些同音字用错的现象,教师在巡视的时候会及时发现并指导辨析,识字量大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担任了“小老师“的角色,进行交流互助。这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更加沟通了课内学习和生活实际,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人文话题都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同伴亦然。
四、灵活拼读做游戏,运用新学字,体验学习之乐。
当然,课堂内的学习只是做了一个范例,教给学生方法,打开学生思路,要树立“生活中识字”的大语文观,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在学生认字组词的基础上,开展用词说话练习。语言最终是为了表达服务,学生要能够学以致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语言文字。
最终的拓展练习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在前几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拼读音节,说出新字,组成词语,用词说话。拼音为识字服务,识字为用词奠基,用词为表达添彩。就这样步步提升,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字音形义的结合,会读、会认、会用,这就是我们识字的主要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