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们中的妙玉是谁?和贾家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关于妙玉身世,书中所述,玄而又玄。读者所能看到的,只有两处,寥寥数语,且又都是微芥人物随口带出。一是在第十八回,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建造省亲别院的诸事即毕,林之孝家的来回,说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道袍也有了。紧接着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多病,只好入了空门,带发修行云云。从林之孝家的口中,我们只获取了两个极平常的信息,一是妙玉家世,苏州人氏,仕宦之家;二是妙玉现况,带发修行,去岁随师父入都,在此静居。这是第一处,也是妙玉首次出场。第二处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由邢岫烟口中说出。宝玉夜饮,一觉醒来,看到妙玉的笺子,忙忙拿着去找黛玉请教,路上恰遇岫烟。岫烟的一席话,除斥嘲妙玉不合时宜,秉性孤怪外,又补出妙玉在蟠香寺修炼一段。说她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她做过十年的邻居,我所认的字都是承她所授。除此再无关于妙玉身世的交待,真是简之又简,平之又平。 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仅凭感觉也会想到,妙玉身世,远不止此。那么妙玉到底若何,一直以来就是“红学”爱好者致以探求的一个谜,也提出许多种假说。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官宦世家说。认为妙玉乃是金陵一带(苏州离金陵不远)诗书世家、官宦之女,祖辈与贾府有过不一般的交情,贾母当年也与其祖、父辈常有往来,所以妙玉在不为权势所容时才投奔贾府避难。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除了林之孝家的加话外,就是栊翠庵品茶一回。妙玉给贾母捧茶,贾母一开口就说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要知道,这时妙玉刚进贾府不久,且是以尼姑身份住在栊翠庵里,不像黛玉,一来就要拜见贾母等一家人,所以应该是从未与贾母见过面。初次见面,若非旧交,何出此语?妙玉也不差,一句“知道,这是老君眉”,就更验证了这一点,怎么妙玉连贾母的饮茶习惯都一清二楚?刘心武老师对此种说法也多有阐释。但是,仅以此就断定妙玉是一个与贾府有着旧交情的仕宦之女,那么,妙玉身世也就太普通了。若此,书中其它地方写到妙玉的文字就很难解释得通。这里仅举两例:第四十一回,妙玉拉黛玉、宝钗吃体见茶,宝玉也跟了来。在写了品茶器皿后,宝玉说了一句话,“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怎么说?妙玉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在对妙玉这句话的理解上,刘心武老师认为,妙玉说的就是一句狂话,依妙玉的孤傲性格,这也很有可能。笔者则理解为,妙玉说的确是实话,且是带有暗示的一句实话。曹雪芹之所以要着意地写那三个杯子,再让宝玉有那么一问,然后妙玉又是如是作答,就是要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妙玉的用度要高过贾府一等。贾府是何等人家?皇亲国戚。又有哪个官宦世家能超得过贾府的用度?这是其一,还有一例。还是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捧了一杯茶后就置贾母及众人等于禅堂不顾,径自拉着黛、钗到耳房吃体己茶了。贾母是何等人物?老太君,族中上下无敢违逆者。就算妙玉行事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眼,但以一个寄居贾家的官宦之女的身份,也是不可能行出此事的。再把妙玉此举与黛玉行事一比,论理黛玉也是诗书世家,且又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儿,这关系应该比妙玉近多了吧,但看她在贾府也是小心行事,连老嬷嬷也要不时的赏一赏,何况黛玉也是个性高气傲的。 二是黛玉之姊说。持此观点者,主要论据有二:一是妙玉与黛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家庭背景大致相同。都是苏州人氏,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又都无父无母。黛玉五岁丧母,后又丧父,妙玉进贾府时也是父母双亡。其二,年龄相仿,妙玉进贾府是十八岁,黛玉六岁进贾府,至妙玉进府已是住了五、六年的光景。其三,两人自小身体都不好,黛玉三岁时,就有一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未成。妙玉也是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自己入了空门方好。当然,这只能是猜测。此其一据。第二个论据就更有点不靠谱。认为黛玉对宝玉身边的女子多有醋意,如宝钗,不消明说,世人皆知。如湘云,宝玉单将张道士赠的金麒麟收藏起来,湘云一来,黛玉不放心,忙来看视,怕宝玉在这些小物件上动了心思。但唯独对妙玉,唯听唯敬,毫无醋意,可见妙为姊,黛为妹了。此论纯属臆测,且又曲解了宝、妙之间纯粹的精神知己关系,对妙玉也有亵渎之嫌。所以,总体看来,此说漏洞太多,不足信。 三是无身世说。书中一再强调妙玉的不入俗流,超乎世外。宝玉也视她不同于园中诸姐妹,说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妙玉也常以“槛外人”、“畸人”自称。就曹雪芹写妙玉的情感来说,实实的将妙玉视为较众女子更加珍视、珍视地甚至高过自己需时时仰视的地位,是自己精神之所寄、神交之知己。这个人,若不是令曹雪芹仰之敬之的红颜知己,那就是曹雪芹的灵魂,自己不为世容、不能外道、郁郁于心的精神世界。听她判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赞誉之情,到了不吝词藻的地步,连黛玉这样排第一等的人物,曹雪芹也没舍得用此句此誉。再看他“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珍重护惜之情,爱之深,疼之切,真真是难用语言述说。若判词仅到此而止,则可视妙玉为曹雪芹以实写众女儿之外,又特特地虚设了妙玉这样一个纯精神层面的人物来作自己的精神寄托。但他又偏有下文,且下文又有实指。“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所以,说妙玉是纯粹的精神人物不妥,倒是妙玉亦同众女子一样的难逃“薄命”的命运,但却秉赋了天地间至真至纯至灵秀之气准确。由此,妙玉还是有身世的。若无身世,就无薄命之说,若非薄命,何以进薄命司正册。既然有身世,那就一定有大身世。否则曹雪芹也不会像处理秦可卿这个人物一样,弄出这么多的玄虚,遮遮掩掩,欲露又藏。 那么,妙玉身世到底若何?前面说过,妙玉用度在贾家之上;妙玉行事,在贾府是居高临下,连贾母也在她之下。凡此种种,可以推测,妙玉绝非一官宦之家可解释,试问贾府以皇家外戚之位,还有哪一个官宦家族可盖?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就是妙玉乃金枝玉叶,有皇家身份。既如此,为何又以修行之身隐居蟠香寺十年余,后又迁居贾府继续隐居?难道也和秦可卿一样,与废太子有着密切关系?确实如此。而且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妙玉的原型才是废太子的女儿,是真公主,秦可卿是假公主,是妙玉的贴身丫鬟,作了妙玉的替身,隐居贾府,关键时刻代妙玉赴死。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测,但这种推测一形成,关于妙玉的种种疑惑就豁然洞开,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笔者也只可以断定妙玉与皇家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到底是什么关系?曹雪芹已经设计了一个秦可卿,不可能再以同样的笔法让另一位公主也去贾府避难,且若果妙玉与可卿是两个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人的话,那就与贾家失去了关系,这个人物就是孤立的,这在《红楼梦》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网中,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可以设想妙玉与秦可卿都是废太子的女儿,两人是姐妹关系。既如此,为什么妙玉早不进贾府晚不进贾府,在蟠香寺一待就是十年多,直等到可卿死后才进贾府?细思细量,这显然是贾家与“坏了事的义忠五老千岁”等“月”派一党用的障眼法,等“日”派认为他们一直盯着的“公主”死了,才使个法子使真公主进府。至于“日”派与“月”派之间的凶险搏斗以及可卿身世,刘心武老师分析得已经很透彻了,读者一看便知,这里不再赘述。需要申明的是,笔者之能够提出妙玉如是身世说,完全是建立在刘心武老师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的研究基础上的。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能够支持这一推测的,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林之孝家的在汇报妙玉身世征求王夫人意见时,有一句“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许多话都是话外有话,这里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在另外的地方却是一个大关键,所有《红楼梦》才需要研究。我们读这句话,前一句“自小多病”实际是虚话,孩子小时候多病是正常的,但由这句话却引出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买了许多替身儿”。曹雪芹为什么要让林之孝家的说这一句话?读者一定要明白,他是在告诉我们,妙玉是有替身的,且光有替身还不行,既有替身,真身兴能隐匿,所有才亲自入了空门。这就是林之孝家的说的,“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这一句“方才好了”,实际上是说,这才瞒得住,且一瞒就是十一年(在蟠香寺住了十年,都中西山牟尼院又住了一年)。 当然,可卿这个替身也不是随随便便找的,她必须熟知妙玉的言行举止,了解皇家仪止规范,方能替的像。林之孝家的说,“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说明在可卿之前还有其他替身,但都不像妙玉,均被识破,最后不得已才选了可卿。笔者猜测,之所以最后选中可卿,一是可卿与妙玉关系相当密切,彼此比较熟悉,基本条件符合。二是妙玉非常喜欢可卿,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舍不得让可卿去做这个替身,毕竟这是九死一生的事,可卿的死也证实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卿与妙玉长得很像。可能读者要问,妙玉与可卿连面都未见过,贾家上下也从未有一个人把她们放到一块儿比较过,书中也找不到说她俩长得像的句子,你怎么能说她们俩长得像?确实,可卿死在先,妙玉进贾府在后,任谁也不能把她们拉在一起比较。但细读全书,有一处需得注意。第五回中宝玉被警幻仙子引至一香闺绣阁中,见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女子自然是可卿无疑,但为什么说她既像宝钗,又像黛玉?我们知道,宝钗和黛玉的容貌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玉肌丰润,一个娇弱瘦削,若像宝钗,就不可能像黛玉,若像黛玉,则必异于宝钗。曹雪芹却非让可卿既像黛玉又像宝钗,其用意不在像谁,而只在一个“像”字,是说可卿很像。像谁呢?像自己替的那个人,也就是妙玉。综上所述,可卿是极得妙玉喜爱的一个贴身丫头无疑,且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若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可卿”解为“可擎”,也就是可托呢?至此,妙玉身世基本明朗。当然,判定妙玉身世绝不能单靠推测,还必须有足够的依据,我们细细分析。 先是妙玉进贾府。这也是妙玉的第一次暗出。妙玉进贾府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时机”)是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府为元春省亲建造大观园已毕时。至于可卿死乃元春告密,因而立功得封等诸细节,刘心武老师论述已颇详备,读者可自去查考。为什么选这个时机进贾府?在“月”派(即贾家、义忠王老千岁、北静王等)看来,可卿的死,使“日”派暂时放松了警惕,是妙玉进府的最佳时机。且就选在省亲的时候,在元春的眼皮子底下大大方方进府,以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那么,他们瞒过去了吗?笔者认为,瞒过了皇上,却未瞒得过元春。我们再来看元春省亲一回。元春省亲,游幸了正殿、侧殿、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蘅芜院等处,又题写了缀锦阁、含芳阁、蓼风轩等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姊妹作诗以阅,后又听了四出戏,又进了夜宴,好一番功夫。诸事已毕,论说该坐下来休息一下,与贾母、王夫人等说说话,诉诉离情。但是没有,书中说,“然后撤筵,将未到之处复又游玩。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元春为何在一番折腾之后,不顾疲乏,复又将未到之处游玩?要知道,这一切活动都是在晚上进行,大观园又大,贾政与清客相公走了半天方走了不到一半,元春要上述这所有的事做完,至少也得三个钟头。而且按正常程序,玩也玩了,看也看了,诗也做了,饭也吃了,应该稍坐片刻,起驾回宫了。可元春偏没有,还要再看。是贪恋景色吗?肯定不是。而是要细细地搜捡有无可疑之处。可见是着实的不放心。果不其然,“忽见山环佛寺”,“忽”字突然,一时没有看见,忽然看到,说明此寺未在明处。“山环佛寺”,即四周环山,中间有一佛寺,确实非常隐蔽。如此隐蔽之处,忽然被元春看见,不是搜捡是什么?这也正与元春判词“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相对。隐匿可卿已是身陷危境,今可卿死后又匿妙玉,岂不是陷之愈深。所以元春发出感慨,爹娘呵,必须要退步早抽身了!元春发现隐匿妙玉的佛寺后的反应是什么呢?“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到此地步,也人能祈求菩萨保佑了。所题匾额,也大有深意。至此,脂批:“写通部人事一篇热文,却如此冷收。”寓意这对于刚刚帮贾府险境退步的元春来说,无异于浇了一瓢冷水。无奈之下,题匾“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无非是起抚恤监视之意。 那么,妙玉是如何进得贾府的呢?是贾家写请贴请进来的,而且是迫不及待。书中写道,林之孝家的说了一大堆,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什么人物使得王夫人如此性急,连考虑都不用了,甚至话都不等人家说完。这与王夫人稳重老持、遇事三思而后行的性格大相径庭(在王夫人处理金钏、晴雯事件中,刘心武老师多有分析)。而且不止如此。林之孝家的接着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至此,林之孝家的没回完的话就明白了。他不是在请示王夫人要不要请妙玉进来,这早已是定好了的,而是在请妙玉时遇上了难题,妙玉不来,说贾府是侯门公府,我却瞧不上,我宁愿在牟尼院住着也不愿进这样的权贵之家。对妙玉的这句话,脂砚斋有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一句话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妙玉心性高洁。这不消说,书中只有写到妙玉的地方都会突出这一点。关键是另一层意思,就是妙玉身世不凡,且是“补出”,也就是说前面林这孝家的没有交待清楚,这里要补写一笔。可见在脂砚斋的眼里,妙玉原型着实的身世不凡。不凡到什么程度?到王夫人是无条件服从,妙玉要怎样就怎样,只要能住进来就行的程度。于是就想都没想,破例命下帖子去请。可能有读者要问,林之孝家的不是说妙玉是苏州人氏吗?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去年才随师父入都。这只是曹雪芹用的障眼法而已,说妙玉是苏州人,只不过是说妙玉当时住在苏州而已。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就那么巧,早不入都晚不入都,就在可卿死元春受宠的前一年入都?且书中还有一句极重要的话,说妙玉的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并于临死前嘱咐妙玉不要回乡(回苏州),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这些令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解释为:妙玉师父早已算到会有元春告密可卿死这一劫,而可卿的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元春受宠,这一点连可卿也想到了,所以她在死前才托梦给熙凤说了那番话。至于妙玉师父是什么人,又是怎么死的,书上没有交待,但我们可以猜测的是,她也是“月”派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保全妙玉而死,死前安排了妙玉进贾府这件事。如此,妙玉的去岁入都也就顺理成章。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小看法。就是妙玉师父说的“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一句话。刘心武老师把它解为妙玉会与某个王孙公子(可能是卫若兰)有结果,师父让她在此静居,等待着自己喜爱的人出现。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结果”,就是妙玉进贾府这一结果。因为,在妙玉师父看来,给妙玉一个安全、合适的定居之所,这是她所能给妙玉的最好结果,还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她十年当中带着妙玉隐居蟠香寺,有谁能说她不是在背负着保护妙玉这样一个重大的使命?她于去岁带妙玉入都,等的也正是这个结果,就是要把妙玉安全地送进贾府,完成自己的使命。况且,妙玉师父于前一年于危急中死去(与可卿死的时间相对),她所能预知的也只能是这个结果了,至于妙玉婚事,太遥远了,只能在妙玉的判词中有所暗示。 这是妙玉进贾府,已显见得身世高贵,不同凡响。再看妙玉的用度。四十一回中贾母带刘姥姥等众人来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用的是一个成窖五彩小盖钟,给众人的是一色官窖脱胎填白盖碗,比贾母的略低一等(可见官窖脱胎填白盖碗在妙玉那儿是最普通的器物,等同于我们家常用的茶碗),而给宝钗、黛玉拿出来的是什么器皿呢?一个是分瓜 瓟斝,上面还镌着一行小真字“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字。也就是说,这个器皿曾经被晋朝王恺珍藏把玩过,后来到宋朝又被苏东坡在秘府见过一次。这东西有多稀缺多贵重可想而知。另一个给黛玉使的器皿叫“杏犀盂”,大体上就是用犀牛角制作的一种东西,也非常贵重。就是自己常用的饮茶器皿绿玉斗,妙玉说宝玉,“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琢磨一下,怎么感觉这么熟悉呢?确实,书中还有一处提到器皿摆设超过贾府的,那就是秦可卿的卧室。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一下,在秦可卿的房中,有武则天镜中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飞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的榻、同昌公主的联珠账等等,皇家气息浓得不能再浓。相对而言,妙玉所用器皿无一沾带“皇”字,王恺乃一富商,苏轼系一文豪。这正是贾家造假像真的手段,既要掩饰可卿的身份,又要微露出一丝珠丝马迹,方才令人信得。当然,妙玉自然是瞧不上那些虚夸之物,但讲究却也是一等一的。 以上几处,都是暗示妙玉的“身世不凡”。那么,有没有明写呢?笔者认为有,就是书中两次提到的“蟠香寺”。一次也在品茶一回,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冷地批评了黛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另一次是六十三回,邢岫烟说,“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那么这个蟠香寺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曹雪芹所用人名、地名,大部分都有暗语,如英莲(应怜)、霍启(祸起)、娇杏(侥幸)、封肃(风俗)、贾雨村(假语存)等,像妙玉这样重要且又不好明写的人物,他更是精研细磨,决不会随随便便拉一个名字来就用,更何况这个名字出现过两次,又是妙玉进贾府前住了十一年余的重要地方。那么,曹雪芹起“玄墓蟠香寺”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玄”,即玄妙、玄秘、玄虚,有暗藏机关的意思。“墓”与“幕”同音,也是幕布、遮掩的意思。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说在一层幕布的遮掩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玄秘。这个玄秘是什么?再看“蟠香寺”三个字。“蟠”近似于龙,与龙有关,暗指皇家。“香”可解为“女”,“蟠香”就是有皇家血统之女,不是公主又是什么?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妙玉身世下一个定语,这也就可以给曹雪芹安排的十二钗正册排行榜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了。在曹雪芹的安排下,十二钗排行顺序如下:黛、钗并列第一,元春第三,探春第四,湘云第五,妙玉第六,迎春第七,惜春第八,熙凤和巧姐母女分别居九、十,李纨十一,秦可卿居末。看此榜,我们首先得明白,曹雪芹在分列众女子入正册、副册、又副册及至三、四副(畸笏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可见不止正、副、又副三册)时,是有身份等级之分的。如晴雯是曹雪芹极爱惜的一个人物,有林黛玉之风,死后又赖宝玉作长篇“芙蓉女儿诔”,论戏份、论人物的重要性均超过巧姐,甚至在读者眼里,都要在迎春、惜春之上,但也只能与袭人、金钏、玉钏、鸳鸯等入了又副册(脂批云:“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彩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此处书中香菱入的是副册,盖原为小姐身份至后沦落之故。脂批或为笔误,或雪芹初时将香菱归入又副册,后又调至副册),丫头的身份使然。副册中其她女儿又是谁?书中未述,脂批云:“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由此可以推断,副册中大抵是贾府亲戚中有小姐身份的女儿们。再看正册,除却妙玉,余者均为贾府的女儿、儿媳或与贾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女儿(可卿也是贾府儿媳)。而曹雪芹不但将妙玉纳入正册,还特别将她排在迎春、惜春两个贾府小姐之前,排在脂粉英雄王熙凤前,更排在有着双重身份的秦可卿前,居第六位,如果不是皇家身份,曹雪芹就是再珍视妙玉(晴雯也一样的冰清玉洁),也不会破了自己编排诸册的规矩。可怜这样一个如金似玉般的清洁女儿,因为有了这样一段身世,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更何况她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妙玉是贾府请的道姑。
她虽然排在贾府的十二钗里面,但是她却是唯一一位和贾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进入贾家后,由于她的性格比较孤僻,很少和府中主人有交集,但她对于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一点也和贾府里面的小姐截然不同,就吸引了贾宝玉的关注。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
在大观园的日子里,她与贾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贾惜春、邢岫烟结下友谊;她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
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再后来,贾府传闻她在海边遇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