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发云夼金矿床

如题所述

发云夼金矿床是近年来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发现的一个大型金矿床,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宋家沟村—发云夼村之间,故又有学者称之为宋家沟金矿。

1 区域地质概况

与胶东其他类型金矿不同,发云夼(宋家沟)金矿既不产于花岗岩中,也不产在老变质岩中,而是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NE向崖子断裂与NW向谭家-松椒滑脱拆离断层交会处、白垩纪莱阳组砾岩中。从平面上看,胶莱盆地总体上呈一长轴为NE向的菱形展布,自下而上分别沉积有下白垩统莱阳组(K1l)、下白垩统青山组(K1q)、上白垩统王氏组(K2w)和古近系黄县组(E1h),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基底岩系主要是太古宙胶东群和古元古界荆山群变质杂岩-混合岩-花岗岩,是胶东地块上的原始矿源层。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为大面积分布的鹊山花岗岩,东部以昆仑山花岗岩为主。脉岩发育,主要有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和花岗斑岩等;矿区内以煌斑岩、闪长(玢)岩为主。区内线性构造发育,其中沿莱阳组砾岩与元古宙荆山群不整合面,发育沿盆地边缘产出的拆离断层带,是区内金矿床的主要控矿、导矿构造。发云夼(宋家沟)金矿的主要的金矿体均赋存在其次级滑脱断层中(图1)。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在盆地内林寺山组砾岩中已发现近于平行的3条矿化蚀变带,长2300~3300m,宽度约120~240m。带内岩石较破碎,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蚀变强烈的砾岩构成金矿体。已初步控制了5个金矿体,分别为Ⅰ-1,Ⅰ-2,Ⅱ-1,Ⅱ-2和Ⅲ-1号矿体,其中Ⅰ-1,Ⅰ-2和Ⅱ-2号矿体规模较大。矿体长330~1250m,厚度0.74~11.64m。矿体总体呈似层状、不规则条带状、扁豆状,走向45°~55°,倾向南东,倾角65°~75°,主要工业矿体位于深部80~120m之间,地表矿品位较低或仅具矿化直至无矿,但普遍具有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矿体总体受矿化带的控制,深部矿化较好,显示出隐伏矿体的特征。

Ⅰ-1号矿体赋存于Ⅰ号矿化带中,长400~1250m,平均厚度4.90m,控制斜深270m。矿体呈透镜体状,总体走向55°,倾向SE,倾角73°,平均品位6.39×10-6。矿体位于构造角砾岩带下盘10~30m处,其厚度变化系数为80.71%,品位变化系数为142.94%,说明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矿石岩性主要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砾岩,次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构造角砾岩,属于蚀变砾岩型矿石。

Ⅰ-2号矿体赋存于Ⅰ号矿化带中,与Ⅰ-1 号矿体斜列产出,长265~530m,平均真厚度7.78m。矿体总体走向45°~55°,倾向SE,倾角65~75°,平均品位5.16×10-6,最高品位355.08×10-6。其厚度变化系数为103.71%,品位变化系数为159.02%,说明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矿石岩性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砾岩。

Ⅱ-1号矿体赋存于Ⅱ号矿化带内,地表出露长度约330m,宽0.80m。矿体呈透镜体状,走向54°,倾向SE,倾角68°。矿体平均品位3.92×10-6,平均真厚度0.74m。

图1 发云夼金矿区地质简图

(据于老臣等,2002)

Q—第四系;K2w—王氏群;K2q—青山群;K1l—莱阳组砾岩;Pt1j—荆山群变质岩系;

—伟德山超单元任家沟单元;

—玲珑超单元九曲单元。1—实测及推测断裂;2—不整合地质界线;3—金矿点

2.2 矿体的物质成分

2.2.1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中金矿物为银金矿、自然金。其他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少量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与原岩成分相同,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少量为钾长石、白云母、粘土质和碳酸盐类矿物,多数重结晶成绢云母和方解石等。

2.2.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分见表1。光谱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1 中可以看出,矿石中Fe2O3,K2O,Na2O和Al2O3含量较高,显示与黄铁矿的高含量和交代过程中钾、钠的带入有关。与蓬家夼金矿相比,SiO2,Fe2O3,K2O+Na2O的含量明显偏高;而FeO,CaO,MgO及烧失量较低,说明了蓬家夼金矿中还原作用较强,大理岩(钙、镁)质成分较多(含较多荆山群地层),碳质成分较高,与其原岩的成分和条件有关。

从表2中可以看出,Au在围岩中含量极低,构造角砾岩中已达矿化,在矿体尤其是黄铁矿脉中金含量较高。Ag,Cu的含量在黄铁矿脉中较高,在矿体中含量较低。Ⅰ-2号矿体中铜含量比Ⅰ-1号矿体高。

表1 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 w(B)/%

(据李洪奎等,2002)

表2 矿石光谱定量分析平均含量结果 w(B)/10-6

(据李洪奎等,2002)

注:括号内为样品数。与围岩相比,As,Sb含量在矿体中明显高于围岩,尤以黄铁矿脉为最高。而Ⅴ,Co含量稍高于围岩,其他元素含量在矿体与围岩中差别不大。

表3反映了矿石中主要伴生元素Ag,Cu,Pb,Zn含量均较低,S除部分可达综合回收指标外,大多品位较低,无综合利用价值;有害组分As的含量甚微,不会对矿石的选冶产生影响,因此矿石属单一矿种。

表3 矿石组合分析结果

(据李洪奎等,2002)

2.2.3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宋家沟矿区的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次为银金矿。根据24粒金矿物的镜下观察与统计,将金矿物形态归为角砾状、枝杈状、细脉状、长角砾状、圆粒状及片状,另见有聚集分布约2 μm的微粒,其中以角砾状、枝杈状为主。金矿物粒度以中细粒为主,仅见一颗粒金(100 μm×260μm)。金颗粒一般在(5~40)μm×(24~100)μm之间,另外有2μm的微粒金。金矿物赋存状态分为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其中晶隙金占38%,主要赋存在黄铁矿晶隙中及黄铁矿与脉石矿物之间;包体金占33%,主要包含在黄铁矿中;裂隙金占29%,主要赋存在黄铁矿裂隙中。三者所占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均为金的重要赋存状态。

从金矿物成分(表4)中可以看出,金最高为76.80%,最低72.25%,平均74.52%。表中显示Au与Ag呈明显的“互补关系”,Fe,Cu,Zn随Au变化的规律性不强。

表4 发云夼金矿ZK19 金矿物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w(B)/%

(据李洪奎等,2002)

2.3 矿石组构及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以粒状、碎裂和填隙为主,次为交代、包含。常见构造有致密块状、团块状、脉状、浸染状、角砾状和蜂窝状。

该金矿的矿石按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氧化矿石主要为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砾岩,褐黄色,碎裂状结构,蜂窝状一块状构造,由砾岩经破碎、氧化而成。氧化带深度一般在3~10m之间,残留许多具黄铁矿假象的孔洞。原生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砾岩,灰白色—灰绿色,碎裂状结构,块状构造。黄铁矿呈细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主要分布在胶结物及其裂隙之中,砾石边缘和裂隙是黄铁矿易聚集的场所,黄铁矿化细脉含矿性较好(最高品位达355.08×10-6)。

2.4 成矿阶段

根据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穿插关系,宋家沟金矿的成矿作用从早期到晚期大致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

1)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生成矿物为石英、黄铁矿等,是早期的矿化,但矿化极弱。

2)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主要生成矿物为石英、绢云母和黄铁矿等,该阶段使砾岩普遍发生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形成黄铁矿化、绢英岩化蚀变,但金矿化微弱。

3)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该阶段生成的矿物成分复杂,以黄铁矿、石英为主,次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银金矿和自然金等,其中石英呈圆粒状、不规则状,大部分具塑性流动构造;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浸染状分布,部分聚集成脉状;金矿物与多金属硫化物大多沿黄铁矿的裂隙或晶隙分布。

4)粗粒黄铁矿-碳酸盐阶段:是晚期矿化阶段,碳酸盐矿物多呈细脉状产出,黄铁矿多为自形晶,呈团块状、脉状产出。

3 矿床成因

3.1 胶莱盆地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胶莱盆地是在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古近纪初期消亡的断陷盆地。盆地内主要沉积了下白垩统莱阳组、青山组和上白垩统王氏组三套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发云夼金矿产于莱阳群林寺山组蚀变砾岩中,而蚀变带受控于牟-即断裂带。资料表明牟-即断裂带对莱阳群具有明显的切割作用,对其控制不明显,但对青山群的分布和对王氏群的沉积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矿体产于切割莱阳群的断裂破碎带中,它说明了是莱阳群形成之后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矿的形成。

沿胶莱盆地的边缘,尤其是北缘、东北缘、南缘和西南缘,是以断裂构造、火山-岩浆岩带为基本特征的。而由火山-岩浆作用形成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具有不同位置、相同的展布方向和孪生排列的特征,如诸城-莱阳-牟平火山岩带和与之平行的青岛-海阳岩浆岩带就是佐证。而切割莱阳群、控制青山群分布的牟-即断裂带为深部火山岩浆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在其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发云夼金矿的形成可能是这种机制的结果。在胶莱盆地的南缘,形成的五莲七宝山火山岩型金铜矿,与发云夼金矿应属于同一火山岩浆成矿系列。

再者,盆缘内的中生代沉积与基底岩系在空间相傍,基底岩系的金质活化会优先往低能空间运移,即在莱阳群林寺山砾岩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矿。

3.2 火山-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胶莱盆地东部是我国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也是火山-岩浆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带。区内已发现的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有五莲七宝山金-铜矿、胶南七宝山银-铅矿、福山王家庄铜矿、邢家山钼矿、栖霞香夼多金属矿及与伟德山超单元有关的铜、银、钼、铅矿等。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列,在成矿时间上,则表现为金、铜-银-铅、锌、钼等的时间分带。

1)岩浆岩条件。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均为浅成-超浅成潜火山杂岩体,呈岩枝、岩株、岩舌或大岩脉状产出,在时间和成因上与白垩纪以来的火山喷发、侵入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建造有关。潜火山杂岩体具有多期、多相、多岩性的特点,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火山活动晚期阶段形成的小侵入体,岩性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闪长岩等,化学成分属钙碱系列的铝过饱和岩类,为金、多金属矿的成矿围岩。宋家沟金矿外围尽管没有见到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但推测应与早白垩纪晚期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2)构造条件。区内白垩纪以来的火山活动主要发育于控盆断裂及其周围,受几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控制形成盆地边缘型火山喷发,经历了早期以喷溢为主、晚期以潜火山岩侵入为主的不同演化阶段,而晚期多相、多岩性的潜火山杂岩体常形成隐爆角砾岩带或充填于火山通道、火山角砾岩筒及火山口周围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是矿床的容矿场所。控矿构造有断裂、火山机构、潜火山岩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等,尤其是前3种构造复合叠加的构造类型对成矿最为有利。因此,该类型金-多金属矿实际上是受火山机构、断裂及潜火山岩接触带3种构造的复合控制。

如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即产于隐爆角砾岩筒中,其侧为主火山口,与金-铜矿有关的岩性是石英闪长玢岩及辉石闪长玢岩等。

3)地层条件。资料显示火山-岩浆热液型金、多金属矿与地层没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对不同类型的矿床有某些制约作用。宋家沟金矿产于莱阳群林寺山组砾岩内的破碎蚀变带中,主要取决于它本身有较大的容矿空间。

3.3 成矿时代

发云夼金矿的形成时代应在莱阳群沉积之后、王氏群沉积之前,即与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期相一致。据孙丰月(1995年)采用K-Ar法所测的矿石中的绢云母年龄值为100.59±1.96 Ma,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晚期,与基础地质资料相一致。

4 矿床成因

4.1 稀土元素特征

区内砾石ΣREE为232.87×10-6~250.88×10-6,矿石ΣREE为352.00×10-6,矿石中黄铁矿ΣREE为64.51×10-6,磁铁矿ΣREE为277.11×10-6(张竹如等,2001)。与基底岩系中的玲珑花岗岩ΣREE(32.83×10-6~117.89×10-6)相比,盆地盖层砾岩中稀土有明显的富集趋势。

围岩、矿石、黄铁矿和磁铁矿的稀土分配模式均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ΣLREE/ΣHREE=1.88~12.71,δCe=0.8~0.91,为弱亏损型;δEu=0.41~0.54,为中等以上亏损,表明与原岩风化作用有关。围岩、矿石及矿石中单矿物稀土元素分配模式都具有相似性及同步性,表明了矿石与围岩具有继承性,即部分物质来源于围岩。

4.2 硫、氧同位素特征

矿石的氧同位素组成为7.7‰~8.8‰,平均8.52‰,极差1.1‰,略高于陨石值(5.6‰~7.6‰),显示其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并在上侵过程中受到围岩的混染。

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6‰,8.9‰,9.4‰,平均9.0‰,皆为正值,以富集重硫、极差小(1.8‰)为特点,表明硫源来自深部或在较封闭的条件下形成。

综上所述,发云夼金矿的物质来源以深源为主(幔源及下地壳中的金),是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并在沿构造带上侵过程中萃取、交代围岩中的Au元素,共同组成金矿的物质来源。

4.3 成因讨论

我国砾岩型金矿主要产出于中新生代陆相砂砾岩层中,主要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多分布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部;赋矿岩石成岩程度低,胶结疏松;在数层含金砾岩中,往往是下部砾岩层,尤其是底部砾岩层的含矿性较好。

由于发云夼金矿床的围岩主要为砾岩层,且其地表局部矿石(地表裂隙内矿石)确实表现出了砾岩型金矿的一些地质特征,因此有人认为是砾岩型金矿床。

邹为雷等(2003)对发云夼金矿床、兰德等砾岩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发云夼金矿床与典型的砾岩型金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①发云夼金矿床的含矿岩石为构造角砾岩,不是沉积冲积砂砾岩;②发云夼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而砾岩型金矿床受地层建造控制;③发云夼金矿床的矿石矿物比较简单,碳质成分很少,为深源碳;兰德金矿床的矿石矿物构成极为复杂,碳质丰富,碳质成分来源于迁移的烃类(Parnell,1996);④发云夼金矿床属于热液成矿,而砾岩型金矿床则主要以机械沉积成矿作用为主。认为发云夼金矿床是一个与层间滑动断层有关的热液金矿床,即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李洪奎,杨永波,于志臣等.2002.山东省胶莱盆地东北缘宋家沟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初探.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5(3~4):142~150

沈远超,谢宏远,李光明等.1998.山东蓬家夼金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34(5):3~7

孙丰月,石准立,冯本智.1995.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C-H-O流体分异成岩成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杨金中,赵玉灵,沈远超等.2001.胶东宋家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胶东层控矿床的新发现.地质与勘探,37(4):1~4

于志臣,李勇,万全政等.2002.烟台市牟平区宋家沟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山东地质,18(1):36~40

曾庆栋,沈远超,刘铁兵等.2001.胶东牟平发云夼金矿区地球物理综合找矿研究.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6(4):17~19张竹如,唐波,聂爱国等.2001.山东省牟平宋家沟金矿床地质特征.黄金,22(7):1~5

邹为雷,沈远超,曾庆栋等.2001.蓬家夼金矿与发云夼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兼议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成矿模式.黄金,22(3):1~7

邹为雷,曾庆栋,李光明.2003.胶东发云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金矿类型辨析.矿床地质,22(1),88~94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5
现在发云夼是否已拆迁安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