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山铅锌银矿()

如题所述

栖霞山铅锌银矿区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栖霞镇附近,北距长江1.5公里,沪宁铁路纵贯矿区,区内公路纵横,交通甚为便利。

矿床由虎爪山、大凹山、甘家巷、北象山、平山头5个矿段组成,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矿床。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中生代象山群为上构造层,志留系三叠系为下构造层。矿体主要赋存于下构造层北东至北东东向纵向断裂带中,其次赋存于上构造层与下构造层不整合面部位及构造裂隙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探明矿体几十个,主要矿体三个,长950—2160米,宽185—400米,厚4.42—50米。矿石为晶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块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菱锰矿、黝铜矿、硫银矿、深红银矿、自然金等。主要矿段矿石平均含铅2.6%—5.81%,锌4.81%—7.61%,银61.42—77.63克/吨,金0.17—1.71克/吨,硫14.52%—18.50%。并共生、伴生有锰、硫铁矿、镉、镓、硒等,其矿石可选性能良好。

在原栖霞师范学校附近的栖霞山山麓,有平均含铅10%的炉渣堆数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厚约1米,上为黑土所覆盖,说明此矿早已开采冶炼过,是何时开采、冶炼何种矿产无法稽考。1941年日本人开始露天开采风化型锰矿。

1948年,谢家荣先生等多次到栖霞山进行矿产调查,首先在锰矿堆上发现具黄绿色结晶的矿物,开始认为是含有稀有元素之矿物,后来经过化学分析含铅很高,而确认为次生铅矿物(碳酸铅矿和磷酸铅矿),第三次矿产调查发现了原生铅矿。1949年6月,华东区工业部矿产测勘处王植、申庆荣、龚铮对栖霞山铅矿进行地质测量和槽探揭露,实际工作约一个月,测制1∶2500矿区地形地质图,面积约1平方公里,完成槽探11处。于1950年4月提交《江宁县栖霞山铅矿地质报告》,并估算铅远景储量4000吨。

1950年5月26日,华东区工业部矿产测勘处严济南、马祖望等组成钻探队,前往栖霞山开始地质调查及钻探工作。共施工12个钻孔,其中2号孔于121米处见矿体,至151米尚未打穿矿体,7号孔于124米以下也见矿体。这是首次在该地钻到原生矿体。另外,在这次工作过程中,于虎爪山之山麓,沿北东东向约1000米长、数米宽的断裂带上,还发现三处铅锰矿露头,为进一步部署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1958年,江苏省地质局南京市地质队李承国等,对矿区进行普查勘探,至1959年底完成探槽1738立方米,浅井94米,钻探2154米。于1961年9月提交了《南京市栖霞山铅锌锰矿地质普查勘探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铅7942吨、锌4万吨,锰矿石40万吨。认为栖霞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中型规模的多金属矿床,贵金属、稀有分散元素可综合利用,值得进一步进行地质工作。由于1959年底加强煤矿勘探工作,经领导决定暂时撤出该矿区。

1960年,江苏冶金地质勘探总队物探一分队,在矿区内做了物探、化探工作,并提交了工作简报,用自然电流法在矿区内圈定了一个异常,认为异常是由黄铁矿所引起。同时,江苏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四〇一队,在栖霞山铅锌锰矿区及外围做了原生晕试验工作,1961年1月提交了《栖霞山矿区外围普查工作报告》共发现大小异常13处,其中三茅宫、南象山两处异常认为有成矿希望,要求做进一步地质工作。

1960年,为了保证矿山生产和建设的需要,矿山成立了地质队(地质负责人孙先),开展探矿工作,随着开采和探矿的进展,地质资料逐渐增加,经综合研究认为:锰矿为锰帽类型,其深部为多金属矿,把寻找铅锌矿和锰矿联系起来。于是在虎爪山一带施工5个钻孔,均在上、下构造层间不整合构造部位、锰帽的深部见到了原生铅锌矿体。

1961年6月,江苏冶金地质勘探总队第一地质勘探综合队地质组蔺雨时(技术负责人)和许彦明等,在矿区的陆家山、南象山等处进行综合普查找矿工作,于1962年6月提交了《南京市栖霞山铅锌锰矿外围陆家山南象山综合地质普查报告》,圈出物探、化探异常多处,认为是盲矿体所引起,建议钻探验证。

1963—1964年,江苏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〇队(简称八一〇队)技术负责人钟善贻等,继续进行找矿勘探工作,在虎爪山麓及九乡河畔共施工钻孔11个,有10个钻孔见到较好的原生铅锌矿体,特别是位于九乡河东、西两岸的ZK48孔和ZK49孔分别见矿50多米和70多米。在综合分析以往物探、化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在虎爪山找矿勘探中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又开展了北象山、南象山、甘家巷、大凹山地段的深部找矿工作,施工钻孔7个,其中大凹山ZK107孔,在上、下构造层不整合部位见到铅锌矿5.12米,这是首次在该地段发现铅锌原生矿体。

1973年,八一〇队技术负责人任万春及陈小炳、张海瑞、肖振民等,又继续对该矿虎爪山矿段进行普查评价,1977年转入详细勘探,于1980年9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虎爪山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历年来共施工钻探44232米,坑探1704米,坑道钻5867米。累计探明可供利用储量:铅40万吨、锌74万吨、银1808吨、金储量达中型矿床规模,硫铁矿矿石702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铅1.6万吨、锌16万吨;尚有锰及铜、镓、镉、铟伴生组分,可综合利用。经审查批准,报告符合矿山设计的依据。

1973—1975年,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成子强、刘西炎等,对大凹山矿段进行普查评价,在象山群砂岩构造裂隙中及不整合部位见到多金属矿体,于1978年5月提交了《南京市栖霞山大凹山多金属矿普查工作小结》。之后,根据江苏省地质局的要求,该队于1979年下半年,在该区继续开展地质普查找矿和评价工作。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分析,把找矿重点放在下构造层。经过多年的地质找矿工作,共施工钻探21206米,槽探140立方米,于1982年底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东郊大凹山铅锌硫多金属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累计探明可供利用储量:铅12万吨、锌24万吨、银246吨、金1.983吨,硫铁矿矿石586万吨。

1979年,八一〇队张海瑞主持甘家巷矿段的找矿设计,任万春、张海瑞、唐金银等在该矿段开展普查工作,施工的第一个钻孔见矿9.43米,后来又有一批钻孔见矿(包括核工业部二七二队在该地段内找铀见到的铅锌矿体),随着工作的深入,探矿工程网度达到了详勘要求。圈定盲矿体17个,在铅锌矿体中,局部有金、银品位达到了工业要求。于1981年10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甘家巷矿段初步地质勘探报告》。探明可供利用储量:铅11万吨、锌20万吨、银197吨、金储量达中型矿床规模,硫铁矿矿石28万吨。

1982—1987年,八一〇队技术负责人陈小炳及曾正海、欧亦君等,对矿区及外围预测的有利成矿部位和物探、化探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又发现了一些矿体和矿化。在北象山经钻探控制铅远景储量达6.2万吨,锌远景储量9万吨。由于埋藏较深,品位偏低,而暂停工作。直到1991年12月,才由常宝年、孙华贵等人编写了《南京栖霞山矿区外围地质普查报告》。在甘家巷查明了大凹山背斜北翼的2号盲矿体的规模,于南翼发现了4号盲矿体,完成了普查评价任务。于1987年4月提交了《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甘家巷矿段2、4号矿体评价报告》,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规划及进行详查勘探的依据。探明2、4号矿体的远景储量:铅9.5万吨、锌13.8万吨。

1988年,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要求,八一〇队技术负责人陈小炳及曾正海、欧亦君等对甘家巷矿段进行详细普查,于1989年1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甘家巷矿段详查地质报告》。至此,甘家巷经历多年普查和勘探工作,共施工钻探4.17万米(其中利用核工业部二七二队75个钻孔资料,2.41万米),圈定矿体35个,累计探明可供利用储量:铅22.1万吨、锌37万吨、金3.173吨、银340吨、铜1.6万吨,硫铁矿矿石64.6万吨,还有可综合回收利用的镉、镓、铟等伴生组分。

1987年,开始对平山头矿段金银矿进行普查,后转入详查,至1990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矿区平山头银金矿段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可供利用储量:银428吨、金4.9吨、铅3.7万吨、锌4.6万吨。通过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试验研究,银、金、铜可以综合回收利用。报告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查局审查批准,可作为进行详细勘探和矿山总体规划、矿山建设的依据。

1986—199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八一〇队、八一四队进行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东部隐伏矿床研究”的子课题“长江下游地区栖霞山式铅锌铜成矿条件、成矿模式、找矿预测研究”,专题组长叶水泉、郭晓山等,通过研究工作.建立了栖霞山铅锌矿床双循环热(卤)水后成层控矿床成因模式、栖霞山式铅锌矿床的空间定位模式和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勘查模式。该研究成果对栖霞山式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理论、成矿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对矿区外围及长江下游地区找同类矿床具有指导意义。专题研究成果经评审确认达国内先进水平,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栖霞山铅锌银矿床经50余年普查、勘探工作,累计探明可供利用的储量:锌140万吨、铅78万吨、银2752吨、金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硫铁矿矿石1316万吨。

栖霞山铅锌银矿,早在古代即曾开采。1941年日本人在此露天开采风化型锰矿。1949年马鞍山钢铁厂组织开采。1956年由南京采石厂接管,1957年改名为南京铅锌锰矿,开采浅部氧化锰矿。1960年开始建日产矿石100吨的栖霞山铅锌锰矿,对虎爪山矿段的铅锌矿进行边采边探工作。1969年栖霞山由开采锰矿向采选铅锌银矿过渡,1971年起设计开采该矿段的原生铅锌矿体。以后矿山改名为南京铅锌银矿,1987年南京铅锌银矿扩建,设计规模年产采选能力达10万吨,实际年产矿石达12万吨,为江苏省最大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山,是铅、锌、银、金的主要生产基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