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用文字做装饰?

如题所述

中国古为文字之国,古人讲文学、文字、书法、孔孟之道,也以文学为主,写书、出书、读书乃至科举做官,无不用文学、文字,并且专讲文言文,不讲白话。文学越深,书法练得越好,越是有学问,因此,文中必有之乎者也,咬文嚼字。文学好,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古人鼓励后辈读书写字,作文章。这样人们要作文、作诗,讲究上联对下联,诗书门第,义礼传家,因而在建筑住宅时,在大门内外、院子前后、室内室外都悬挂对联、匾额。例如:家中进门处有“抬头见喜”,“出门见喜”,门榜之对联常用“不觉春来,但见青山点翠,何知岁月,只听黄鸟声喧”,“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诗书报国,耕耘之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克勤克俭家能富,百忍堂中有泰和”……大门左右的对联十分高雅,不仅仅有内容深远的含义,同时要求书法写得有功夫,“字”经得起推敲也要经得起评论。这样一来,才显出这个人家有钱、有文化、有学识、又高雅。其书写方式,有的人家在建设工程时,在砖墙上就雕刻出对联,将雕刻砖砌于墙之表面,也有许多人家用木板雕刻书法文字对联,染上颜色,显得高雅而别致,常年挂于大门的傍侧,或二门的两侧。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装饰。
每逢佳节、新年,红、白喜事时,都用红纸或黄纸,再以黑墨书写,十分鲜明,半月20天左右,对联被风吹日晒,逐渐破落,喜庆一时。那么这种文字、书法被普遍用在建筑上,继续发展成为建筑装饰艺术的一种风格。所以,以文字作为建筑装饰是别具特色的。
另外,在封建社会末期人家流行一种“堂名”。因为人有名,大街小巷也有名,那么一个家,一大组房屋,也要有名字,所以才产生“堂名”,如“福和堂”、“东和堂”、“百忍堂”、“庆春和”、“天一堂”等。有堂名,就得要挂匾,用木板做成雏形,再用木匾或书法写上“堂名”,悬挂于房屋正中间梁柱上,或大门之上端。遇有当官的、上级或国家里送匾都挂于门上,总之用文字进行艺术装饰,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上是惟一的,也可以说是特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