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称为什么是“华夏”?“华夏”的寓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 ——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民族优越感
(2015-03-15 13:05:18)
转载▼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华夏”原来的意思类似于“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大意为“光荣、文明进步”,代表先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后来用“华”简称“华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国”一词的类推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华”的用法。弄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也有益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种权威性工具书,发现它们对“华夏”和“中华”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的解释都是一笔糊涂账。然而这两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搞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里去。
《辞源》对“中华”的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带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这就搞混了三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其实“中国”一词比“中华”早出现1000多年,而且这三个词在表达上也有明确分工:“中国”是政权概念,指统治的疆域;“中华”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则是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它们给读者徒增混乱。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服从),恭天成命。”蛮,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华”和“夏”也看做两个位居中原的民族,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实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夏”的。要明白这一点,请看下面分析。
如同“汉人”来自汉朝一样,上古汉语的“夏”则是用中国第一个朝代来称呼相关的族群。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200年,标志着中华文明史的开端。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之间具有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很向往这三个朝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论语》多次说到“夏”,而从来没有提到“华”,可见“华”并不是与“夏”平行的另外一个中原族群的名称。同时,历史上不存在一个叫“华”的朝代。
“华”的繁体字是“华”,上面有个草字头,就是“花”的最早写法。《诗经》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它共有三种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②开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华。”(《诗经·出车》)③光华:“尚之以琼华乎尔。”(《诗经·著》
“华”由植物的“花朵”义发展成一个褒义的形容词,表示光华、繁荣、文明进步之意,“华夏”的“华”就是取这种意义。“华”还可以用作动词,表是“增加荣光、荣誉”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国语·鲁语上》)“华国”就是“为国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专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族群或国家。孔子以“诸夏”来称呼周朝的诸侯国,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诸”是“多个”的意思,“华”是“文明进步”的意思,“华夏”代表着先人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它常与周边少数民族对比时使用,比如孟子这样说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显然,孟子认为用文明的“夏”文化引导落后的蛮夷,而不是相反。
“华夏”成为一个词后,就出现了用“华”一个字来代替整个概念的用法。例如:“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左传·襄公十四年》)“华”的这种单独使用为“中华”一词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性。
“中华”这个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例如:“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魏书·宕昌传》) 那么“中华”是怎么出现的呢?最合理的推测是,这是来自与“中国”的类推影响。 “中国”已经在《诗经》上出现了,原指周王朝的都城,至迟到公元前三世纪就指黄河和长江流域各诸侯国(详见附文)。既然“华”单用时与“中国”的概念基本一致,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中华”这个双音节词。
因为“国”与“华”的来源不一样,也导致了这两个词的今天用法也有明确分工。“国”原来指都城,强调的是疆域,今天则主要用于国家政体特别是疆土的概念,如“中国领土”。“华”原来指属性,表示光华、文明进步,今天则主要用于指示种族,所以可以说“华人”、“华语”、“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而这些地方的“华”都不能换为“国”。
顺便交代一个语文知识。当“华(华)”指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后,它原来表达与植物花朵有关的意义就逐渐写成“花”了。汉语史上常见这种现象,由于概念分化而导致字形分化。
最后,来简单总结一下。“夏”是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后用它称呼族群或诸侯国,这与“汉人”用法的道理一样。“华”原来是花朵之意,后引申出光华、文明进步的意思。“华夏”指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是相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而言的,它蕴含着古人的民族优越感。后来“华夏”又简称为“华”,进而因受早已出现的“中国”一词类推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华”的用法,尔后它作为我们民族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附录:《“中国”一词原指“西安”或“洛阳” 》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3000年之前的《诗经》中,那时的“国”意为“都城”、“京畿”,专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镐京和东周的雒邑,即今日的西安和洛阳。《诗经》里的“中国”都是“国中”的倒序,意为“都城之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洛阳城里”。尔后“中国”引申指整个周王朝统治的天下,包括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诸侯国,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国”的含义。然而辞书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是指位于中原的国家,其实这是谬解,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只有这种用法的时期。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知道“中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权威的工具书都解释错了,以致以讹传讹,导致华夏儿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就拿《词源》来说吧,它是这样解释“中国”一词的来源的: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礼·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上面这是最为流行的关于“中国”来源的说法,词典所给出的最早例子是《礼记》,而这部经典是汉代初年(约公元前一世纪)才成书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例子中的“中国”并不一定仅指黄河流域的华夏诸国。
“中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诗经》已经广泛使用。根据《说文解字》,“国”是一个形声字,外边的方框表示“城郭”,繁体字里边原来是“或”,指示这个字的读音。“国”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专门指周王朝的国都,“中国”的本来语序应该为“国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例如: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大雅·民劳》
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毛诗·大雅·桑柔》按:炰烋,傲慢。

上古时代的语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样,比如《左传》中的“城濮之战”今天则应该说成“濮城之战”。《诗经》里“中”的使用顺序也与现代汉语的相反,比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谷”就是“谷中”的意思,即“山谷里边”。又如《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
《诗经》中所有“中国”的用例都是“国中”的意思,意为“都城之中”。周王朝先后定都镐京(西安)和雒邑(洛阳),那么很自然,《诗经》中的“中国”就是“西安城里”或者“洛城里边”的意思。
普遍这样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国家,那么位于黄河下游的中原国家才叫“中国”,这是相对于周边诸侯国来说的。然而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个时期,孟子和庄子时代的“中国”就可以指包含各诸侯国在内的华夏大地。例如: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显然,上述《孟子》用例的“中国”就包括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庄子》的例子则说明“四海”之内都是“中国”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和庄子之前并不存在这么一段时间,其间“中国”是仅仅指地处中原的国家。可见,“中国”一词由原来的周朝都城一下子就引申来表示周王朝统治的所有地区。
也就是说,“中国”在《诗经》是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泛指周王朝统辖的整个“天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诸侯国,然而它们都是周王分封的,他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王朝是月亮,诸侯国是星星,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各诸侯国都与周王朝是宗亲关系,每年都要向周王朝进贡交税。所以,周王朝的天下就是一家。
“中国”也不是相对于周边的所谓“蛮夷”的少数民族而说的,因为在上古时代,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不被认为是“国家”。所以,《词源》的解释是不可靠的,古时中原人不会以“四方”的少数民族为参照系来称自己为“中国”。注意,《诗经》中所说的“四方”是指都城之外的所有地方。
“中国”的词义引申过程也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即从局部引申为指整体。比如“眼”本来指黑眼珠子,后来指整个视觉器官。又如,“脸”本来指眼睛下边那一小块儿,后来指整个面部。如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原来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扩大到整个周王朝的统治地区。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31
关于华夏由来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是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逐渐形成“东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这种观点分两种说法。一种认为,

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不断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对于以上二种观点我个人认为:夏这个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扩张,占领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中原地区,被夏人统治地地区当然简称夏了,所以夏人当然是中原之人。夏人统治的地区西起甘肃、东到黄河下游当时来讲非常之大,所以夏又有“大”之意。但是“华”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张一方先生认为:由左传引文可见,华为荣,夏为大等解释均为不妥。这似乎只是中华成为泱泱大国以后的望文生义。华夏应类似炎黄,源于实体,并非形容词。夏应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阴历又名夏历,据说因为夏朝就已经采用此历。华先于夏,与夏并称,故来源应相似。遍阅辞源、古典,华应该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之名。华胥国据考古发现,我们推测大约的时间应是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然而,《说文》载:“夏,中国之人也。”观其字形,上为头,中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头顶上为象征权力的木板,两手叉在腰间,身体支撑点放在一条腿上。整个形象威严、自信、孔武有力。夏明明是画的一个人为什么是大或者是中原之意呢?

唐善纯先生从语音学考证,试图揭开了尘封千古的历史之谜。华,上古音:晓鱼切(xoa)或匣鱼切(yoa);夏,上古音:匣鱼切(yoa)。“二字音近义同,窃疑仍是一语”。《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华对举,同义反复,是其明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夏、华其实是一回事,只要揭开“夏”字之谜,“华” 字之谜便迎刃而解。

然而被奉为汉字源头的甲骨文中却没有“夏”字。按理说,商是灭了夏而建立的,在数万计的甲骨文中有年、春、秋唯独没有“夏”这个字。咄咄怪事!甲骨文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字,按理说夏应有较原始的文字,但据考古没有发现夏朝关于文字的蛛丝马迹。

由此,可推断夏不是汉藏语系的建立起来的政权。那么夏是什么民族呢?我们还是从夏的创建者禹的身世说起吧。《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这与东方民族的卵生传说明显不同,是受西方羌族崇拜白石有关。《诗经》:“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土方”,原本理解为土地即四方,但甲骨文的揭密,让我们知道“土方”是商西北的一个方国。郭沫若考证为:土方即戎狄。禹的部落称为夏后氏,而《史记匈奴传》也说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匈奴”急读即“胡”。《广雅·释诂》:“胡,大也。”胡与夏上古音同音又同义。因此,夏与匈奴是同一个名称的演化,禹必是匈奴人。

匈奴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ya这个词根在阿尔泰语系中有“高”、“大”之意。前面讲到夏,上古音:匣鱼切(yoa),也有“大”之意。扬雄《方言·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状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上古时秦晋为戎狄聚居区,保留阿尔泰语系的词根,毫不见怪。由此可见,夏是阿尔泰语系ya的音译,本译为大。

华是阿尔泰语系ya的另一种音译,与夏同义。1959年陕西蓝田发现的铭文曾出现“华夷”一词,据郭沫若考证为:北方的阿尔泰人。《尚书》中蛮夷猾夏的“猾”,孔子认为是乱,唐善纯先生认为是“华”。因为猾亦作滑,春秋时期的滑国被认为是狄人所建,《粱书》将西域白匈奴所建之国称为滑国。历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所谓“滑”即匈奴的简称“胡”的音译,而胡与夏上古音同音又同义,所以再次印证华夏同义反复,为大之义。

综上所述,我们从唐善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商灭了夏以后占领了夏地即中原地区,所以华夏有中原之义。夏曾经长时间称霸中国北方地区,所以很多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都借用阿尔泰人的威名。正如蒙古的称谓,原本蒙古只是一个部落,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原本不属于蒙古部落的塔塔尔、汪古惕等部落也纷纷自称蒙古,以此自我吹嘘。这一说的提出,也许伤害了某些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我们要知道,汉族本身就是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呀!

华夏到底是民族的名称;是地域文化概念;或是国名;还是阿尔泰语系中的匈奴之义?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华夏的由来终究还是个千古之谜!追问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吗?自古华夏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2个回答  2023-05-19
“华”指的是美丽、华丽,指国家富强繁盛、文化辉煌、风景秀美;“夏”指的是古代部族的名称,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时期,意为“夏朝之国”。因此,“华夏”逐渐演变成泛指中国的名称,寓意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困苦、追求、进步和成就。它既是民族的属名,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