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不发达阶段的原因。急。拜托拜托。

急啊。希望能给详细一点的答案,分析嘛。要详细的。谢谢了。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国仍然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1998年,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DP75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国家之列(低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DP低于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322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这一水平与印度尼西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68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790美元)和玻利维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100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820美元)比较接近。
  第二,社会物质财富远不够丰富,尚需要大量创造。人均能源消耗当量和人均电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会财富的丰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国人均石油消耗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电力消耗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时)的33.9%,高收入国家(人均8121千瓦时)的8.5%。
  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升级任务繁重。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199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对%,低于世界平均30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消费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2.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消费品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其比重明显高于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如1997年,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4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前者比后者高19个百分点;日本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0.3%,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4.l%,前者比后者高26.2个百分点;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1995年)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l%,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前者比后者低3.7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2.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1.8%,前者比后者低29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可见,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接近,而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第四,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在发达经济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1998年美国为3.l%,日本为5.4%,而1997年中国为48.7%,与印度尼西亚水平(45.7%)相当。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居民依赖来自于初级产业的收入生活。
  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近。1998年我国基础设施、服务业和其他部门就业份额之和为37.5%,高于孟加拉国的水平(29.2%),与泰国的水平相近(3.6%),但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亚(43.0%)、埃及(5l.5%)、哥伦比亚(79.3%)、巴西(62.4%)等;更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消费结构需要升级。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3.4%,整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在44%与53.4%之间,处于很低的层次上,与人均GDP小于或等于1000美元(PPP)的国家组别相当。在这个组别,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8%。有人认为,由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费,按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的居民消费结构低估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但实际上,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种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经很小。
  第六,尚有3400万农民和数以百万计的城镇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收入分配关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经济越发达,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长,但是,不同阶层的居民并没有平等地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居民的收人分配越来越不均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并进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国尚有3400万农村居民没有摆脱贫困,城市贫困阶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务艰巨。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2%),低于高收入国家78%的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第八,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务重。1995年,我国男性成人文盲率为10%,女性为27%,比较接近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男性为12%,女性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第九,劳动资本比低,生产要素质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国劳动资本比仅为每个劳动者2200美元,不及美国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欧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于印度尼西亚(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宾(人均对孤美元)的水平。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并用以装备劳动者,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十,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56.9%),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认为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国的一般贸易进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仪器仪表(18.6%),其他交通设备(12.9%),电子通讯设备(占12.0%),机械(l0.8%)和汽车(9.6%)。在一般贸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装(14.2%),纺织业(13.4%),炼焦煤气(13.3%),木材加工和家具(11.5%)和皮革制品(11.3%)。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依存度较大出口依存度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依存度较大进口依存度较低的格局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强,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任务艰巨。

  表面上是消费需求不足 ,实际上是很多消费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中下层。君不见,近年来,开荒种地的日益增多,我在江苏省会南京,在城郊等管理不严的地方,居民自发的将荒地改造为菜地,甚至将江堤都开垦了出来(此事有报纸报道);我的家乡淮阴,早在90年代中期居民就在开垦荒地种菜(正是当地工人大批待岗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愿意这样吗?开始时,只是一两个,还觉得丑,都是城里人了还种地,后来大家都这样,也觉得无所谓了,谁愿意会和人民币过不去呢?一年下来可以省不少钱呢!!!收入减少了,只好想办法降低支出了,因此造成需求不足的现象。
  国家宣布GDP增加了7-8%,宏观形势很好,但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觉得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微观形势不好。这其中的差别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表面上增长了,但国民财富并没有增加。人民群众的感受是真实的。
  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快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某一时期内拥有的资源总量,资源多,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高。若资源总量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或者进口资源加以补充,或者放慢发展速度。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快,这主要是以以前积累的资源投入而产生的结果(各项资源的进口量都较少,还有部分出口);90年代中期以后,以前积累的资源基本消耗完毕,所开发的资源又不足,开始进口资源(特别是石油),进口的量有限制,资源总量不足以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此时国家又大力鼓励出口,又有大量的资源(主要是人力、土地、能源、资本资源)用于出口,又减少了国内人民消费的资源总量。资源不仅进口不足,而且又随着商品的出口减少,我国所拥有的资源总量没有增加,可能还有所减少,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降低,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
  与我国的行为相反,美国大量进口商品,它所进口的商品中基本上是资源含量高的,石油、劳动密集型产品(人力是一种更宝贵的资源),拥有了大量资源,所以它的人民生活水平高。日本则在这一方面显得愚钝,限制进口,人为地减少了日本对世界资源的利用,日本国民所拥有的资源量大大低于美国,其国民生活水平低于美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些年有一本书叫《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国内的很大反响,许多学者发言,摆事实,拿数据,说明中国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对的。它表面上讲的是粮食问题,实际上指出了供中国人民生活的资源问题(粮食问题自己可能加以解决,但是矿物、石油等国内不足的资源怎么解决),在这一方面才是引起西方国家关注的中心。不仅我国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现在的标准,对资源的需求量也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将地球所有的资源都给中国使用也还不足,那其他国家该怎么办?人家担心的是这一点。现在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向内部,扩大内需,开发自己的资源(开发大西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外部的资源需求量减少,暂时缓解了这一担心。但实际上这一政策是有局限性的,国内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利用外部资源(石油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是政府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我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近3000亿美元),表面上是一笔庞大的财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多种因素会使它缩水(近来美元贬值就是一例),只有拥有和控制了的资源才是真正的财富(见帖子“什么是财富?与大家讨论”)。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我国社会所拥有的资源总量却没有相应地提高,社会财富也没有相应地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相应地改善。
  建议我国政府应该将目光不要紧盯在外汇储备(虚假的财富)上,而要将精力放在如何拥有和控制更多的国外资源上(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3
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尚未跨进现代高度技术社会门槛的国家。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发达国家不过三四十个,其余150个左右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60亿人口中,发达国家人口占10亿,发展中国家占了50亿。而在全球社会财富占有方面,发达国家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发展中国家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人均GDP排名,排在一百位之后。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低收入国家为799至299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处于中低收入国家的低端水平,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离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 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中国幅员辽阔,环境问题也很严重,面临着“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程度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中国部分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相当落后。部分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并不能掩盖中西部地区仍然贫穷落后的现实。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将需要国际多双边援助机构的帮助;中国作为受援国,其发展水平离可以“毕业”还差得很远。
第2个回答  2009-12-23
最基本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
因为中国底子薄,不可能30年改革开放就改超发达国家,况且中国经济有其自身弱点,导致无法充分竞争,阻碍了发展,当然这个是优缺点共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且看我们伟大的党怎样对付这个时代吧。
第3个回答  2009-12-24
同学,你真funny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