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有机物的认识思路

如题所述

一、设计思路

本课是以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照猫画虎完成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难于满足学生对实验细节的理解需求,更会造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

本设计采取逆推式探究教学法,以问题推动课堂,以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当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思路明晰,理解深刻时,结果的分析、结论的产生就水到渠成了。

本设计的亮点是:

1.思维创新: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假设的结果出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个探究目标。

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小学的知识已让学生偏向此假设)→淀粉遇碘会变蓝→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不行→怎么办?→去叶绿素→如何去叶绿素?……通过这样一连串设问引导学生完成和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种教学摆脱了生硬的传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2.过程创新:本节课合理安排时间,将对实验细节的问题探究过程、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过程等环节有机地揉合起来。本实验中耗时最多的一段过程是用酒精煮叶片脱色,约需5-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只是等待是一种浪费。为此,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的基础上,我在此等待过程中加入了结果预测环节,并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激发学生的热情,加深对探究结果的期待。

3.取材创新:由于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并不容易取得。此外,由于天竺葵叶片较厚,用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时,时间短则脱色效果不明显,加热时间过长则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改用叶片较薄的酢酱草,脱色时间短,效果明显,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的内容。光合作用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原理复杂,分析性强,在教材编排及知识结构中对后一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有着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验证;教学难点是: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浓厚,对光合作用已有初步认识, “淀粉遇碘变蓝”、“对照实验”等知识前期也打下了基础。他们普遍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不强,而且本课所涉及的一些化学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仍有较大难度。

3、教学条件分析

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专门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仪器一应俱全。实验材料选用易取材、脱色快的酢浆草。教师在课前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暗处理和光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对照实验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引入部分:借助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中,激发兴趣。

实验设计与操作部分:应用问题探究教学策略,采用逆推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设计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与过程细节。通过演示录像,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分析总结部分:采用期望与事实相对比的策略,让学生完成“结果预测及分析表”,使学生在预期与实际的对比中反思、质疑,有利于实验的理性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