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萨特的名句?

如题所述

从视觉的角度说一说,人的视觉不仅仅是看东西那么简单,当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看外界时,世界向我聚拢,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完全自由,这就产生了一种超越性,我是主体。这就是萨特所谓“主体我”。当我发现我被他人凝视,我变成了他人凝视的对象,我成了他者,我在他人的目光下变质了,“我在我的活动之中把别人的注视当做我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异化,一种物化,一种被目光的奴役,也是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剥夺,于是主体我成了对象我,而他者成了我眼中的主体。

由我的目光建立起来的那个“我的世界”崩溃了,这就是所谓他者即地狱。比如我在偷窥澡堂子,自得其乐,我很放松,很自由,自以为很隐蔽。忽然我的余光发现远处的楼上有人在看我,此时虽然这个人不可能对我造成威胁,不认识我,也不会妨害我继续偷窥,但作为主体的,超越的我,在他人目光的注视下被异化,奴役,完全崩溃了。展开一下,艺术作品里面,比如德加的画,暗示了一个偷窥的视角,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得以自由的注视,其实也是一种对我们主体性的解放。某些电影亦然。所以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很有革命性,一样的道理,远处河里有女性戏水,这是一个偷窥视角,近处的裸女大大方方的在一群衣着正式的绅士中,注视画外的观众,这是对偷窥者的挑衅,她的潜台词我认为就是“看就看,怕什么,你看我就不怕被他们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在小说《禁闭》(Huis Clos, "No Exit")之中,萨特描写四个人(的魂灵)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预想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

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此种情况下,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第2个回答  2017-12-27

萨特在前期的思想中是具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的,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譬如,萨特眼中的人似乎都在倾其全力扮演一种角色,而且他说,“我时刻逃避存在,然而我存在”,这种人的自由本性在社会机器中被压抑的的状态显然是来自弗洛伊德的“潜抑”学说的影响。

这种说法本来也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心理活动皆由潜意识的冲动与社会(可理解为萨特的‘他人’)对这种潜意识的压抑构成“。“他人即地狱”的意思即是,当人的意志受到他人意志的干扰,两种意志就陷入一种水火不容的不可调和状态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