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请详细说明有哪些建树回答字数在1000字左右

一、1956年,国内国外都发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国内,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1957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分别是:

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

2、1956年底至1966年。

3、1966—1976年。

4、1978年底至今。

这几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分别是:

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或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或十年动乱。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1956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2
  毛泽东时代: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日趋严重的边缘化地位
  “中心——边缘”结构,是经济学家用来分析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西方先进工业国和广大亚非拉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结构中,中心地区的资本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自主性发展,而外围资本主义的特征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或者说是依附性发展、通过不等价交换等方式,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区统治着外围或边缘地区。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系列追求失败了。逐步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趋沉沦和边缘化。关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考察,如果将其置于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迁这一宏观背景下加以分析,就更能凸现其历史贡献和意义。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日趋严重的边缘化地位。

  第一,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对外经济交流。
  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下,中国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片国土被割让,支付大笔“赔款”,并且允许列强在我国领土开辟租界,给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在华驻军、领事裁判、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行、自由经商等军事、政治和经济特权。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对外经济关系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战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开始崭新的一页。新中国外交战略的精神实质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国之初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新中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种种特权,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同时,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二,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殖民地依附型的贸易格局,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根本性变化。
  旧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完全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完全是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服务的。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使中国成为它们倾销产品的市场和提供原材料的基地。它们通过对外贸易的垄断和控制权。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降低初级原材料产品的价格,通过扩大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对中国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旧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维持不等价交换。自1877年开始到1949年间的7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年年入超,总额达64亿美元之巨,致使我国金银大量外流,财政经济捉襟见肘。旧中国的历届政府不得不向帝国主义出卖主权,举借外债,使中国经济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是,实行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实行平等互利原则;自力更生为主的建设方针;立足于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对内外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一对外贸易的方针在我国的外贸易实践中长期贯彻,并不断充实、发展,指引着我国的外贸事业在各种复杂困难条件下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2~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64.6亿元增长到355.0亿元。

  20世纪 70年代末,西方学者主要依据西方的资料,对新中国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对外贸易,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很小部分,但却在维持中国经济和使之现代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口曾帮助中国在50年代重建了工业基础,减轻了农业歉收的影响,并为促进经济增长与现代化提供了工业物资和先进技术。另外,贸易还经常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开辟道路。”

  第三,出色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由衰转强。
  一位专门研究世界列强盛衰的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仅占2.3%,它的整个工业潜力仅占英国1900年水平的70%。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已经翻了一番。到1980年,钢产量已达3 700万吨,已远远超过英国和法国的产量。同年它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增加到5.0%,接近联邦德国的水平。
  1980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居世界的位次是:原煤第3位,原油第6位,钢第5位,发电量第6位,化肥第3位,硫酸第3位,烧碱第5位,水泥第4位。1980年中国的粮食、棉花产量在全世界总产量中分别占17.7%和19.6%。可以认为,建国后30年的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重新崛起(见表11)。
  表11 1949一1978年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项目 1949 1957 1965 1978 1980
  钢 26 9 8 5 5
  煤 9 5 5 3 3
  原油 27(1) 23 12 8 6
  发电量 25 13 9 7 6
  水泥 8 8 4 4
  化肥 33 8 3 3
  化学纤维 26(2) 7 5
  (1)1950年数字;(2)1960年数字。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的现实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在主流话语中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出现的失误议论较多,大量的文章、文献(包括我们党的文件)对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存在的不足或弊端,进行了充分的归纳和总结,这是自然必要的。但同样必要的是,更应当从积极的意义上对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进行探究和概括。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工作进行得仍十分不够。这一倾向的存在,已经对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年青人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产生了误导,同时在客观上也给旨在否定这一时期甚止想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果我们不能从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实践分析中有效地提炼、吸取宝贵的经验,使今天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限于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度,也限于文章的篇幅,对毛泽东时代经济实践的现实启示暂作如下几个方面的粗浅概述。

  第一,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不照搬照抄他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权威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广为流行,各种传统观念紧紧束缚着社会主义各国多数领导人和多数理论家,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却开始对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进行自觉而艰难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今天,这一独立探索的传统精神仍然应该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为东方或西方的各种教条所迷惑、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指导。人所共认,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时代的。

  第二,由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历史的沉重教训,也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努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和科技力量,自强自立,不依附于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扩展的今天,西方垄断资本正不断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和支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21
1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56年10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从这时起步,并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从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第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在这个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做出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合格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了十大关系,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深入探索中国的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发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问题》是一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进行整缝合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795432.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