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应具备哪些条件

如题所述

  成为一名教育家应具备的条件

  我认为,成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热爱教育事业;第二,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第三,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第四,会反思、会研究。

  (一)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说自己愿意当一名好老师。几年前,国家组织了一次关于师德的论坛,作为一名分论坛的主席,我在发言中说,过去把教师比喻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但为什么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要燃烧自己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乐趣,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这种感情、这种兴趣就当不好老师。志向是很重要的,志向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就我个人来说,我一直以来对教学都有很大的兴趣。比如,中小学数学教师总弄不清楚符号的作用,于是在写课程标准时我思考了两句话:一是能够把符号当作数字一样进行运算;二是通过符号运算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写完这两句话后我非常高兴,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巨大乐趣。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逐渐地培养起对教育的兴趣。

  现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开发资源,而最难开发的资源是人的资源,所以开发人的资源是很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是责任感的问题,而是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喜欢,希望同学们能在东北师大感悟这个道理。

  (二)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

  一名教育家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开放”、“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教育”等等,但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近 20 多年来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过去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本”。那时,我们只关心两件事情:一是关心应该教什么知识;二是关心知识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当时有个比较著名的凯洛夫三中心论:以课堂、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然而,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前的教育状况已经不合适了。过去是工业时代,社会需要专门的人才;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所以要“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有两个。

  1. 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素质教育

  这里有必要着重谈一下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两点:

  第一,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大教育的观念就是: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教育。现在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包括两方面:学科内(即课堂内)的教育和学科外(即课堂外)的教育。

  学科外的活动要注意教育价值。学科外的时间比例大约为学生在校时间的 30% 。学科外的所有活动必须注意教育价值。比如,培养开朗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开朗的性格是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前提。十年前,在给学生政工干部讲话时,我说,东北师范大学没有管理,只有培养。我的本意是说,必须把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看作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如果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会习惯于总用一个学生干部,我希望东北师大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当干部的经历,因为当干部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此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学科内的教学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科内的时间大约占 70% ,因此不在学科内进行素质教育是不行的。无论数学、物理还是语文,都应该在学科教学的范围内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在附中和附小,结合所有的教学过程,我提出三个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学习的兴趣就是学生要喜欢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一个好老师应该懂得让孩子学会集中精力。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可以集中精力 15-20 分钟,过了这段时间,注意力就可能不自觉地分散,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课外相关知识、组织课堂活动等方式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有些人长大后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培养出注意力集中、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过去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在大学和大学以后阶段培养的,其实并非如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创新型人才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前两个几乎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培养的,只有创新机遇是长大以后的事情。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下面我着重谈一下创新能力,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来反思中国 50 年来的基础教育。

  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三点: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如果具备了这三点,就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掌握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打 100 分;思维的训练方面,打 50 分;经验的积累方面,打 0 分。从这三点来说,中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只有 150 分,不及格。以下我着重谈一下“丢分”的两项: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

  关于经验的积累。过去的教育一直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知识是什么?知识是结果,可能是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果。因此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结果的教育。但创新依赖的是智慧,智慧并不表现在结果上,而是表现在过程中。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遇到危难的过程中、做实验的过程中、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表现一个人的智慧。因此,智慧的教育只能在过程中培养,必须让学生们去亲身经历。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凭经验。所以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于知识的应用,依赖于经验。我们需要让孩子在实践操作中得到磨练。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究、思考和反思,这个过程尤为重要。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缺乏这个意识,也缺乏这个能力。

  关于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作基础,分别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的因果关系。杨振宁在我校 60 年校庆“我的生平”报告中说过,他在中国学到了演绎能力,在美国学到了归纳能力。也就是说,在思想方法上有两种能力: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演绎能力是能够熟练使用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没有演绎,但现在的教育却过多地强调演绎推理。这种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和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因此,我让附中的老师按这样的思路出题:从条件出发,给出多个结论,让学生猜测哪个结论能成立;或者给出结论,看看哪些条件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教育,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教育。这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时代所需要的新思想——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现象出发抽象出共性、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演绎而忽略归纳是不行的。

  我认为老师如果“太聪明”,教出的学生就“不聪明”了。老师“太聪明”就会把结论讲得太圆满,学生也就没有了思考的空间。老师要学会跟学生一起思考,这是更高的“境界”。学会“拙”很不容易,只有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才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进而教会孩子们如何去思考。学生自己把公式归纳出来、把道理归纳出来,知识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过去考试前总是反复训练技巧,这并不是好方法,培养不了技能。做题的技巧不是技能,它只对一道题有用,对其他题可能就没用。同学们,你们要记住,你们未来当老师不是要培养会熟练操作的人,而是要培养会思考的人。

  这次修改课程标准,我们在“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就变成了“四基”。基本思想最上位的就是刚才谈到的演绎和归纳,当然各学科还有各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开始时提到的过程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把传统的“两能”变成了“四能”,即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加入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并不相同,发现问题之后,只有经过抽象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现在,这些观点已被大陆广大中小学教师以及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

  2. 学会从受教育者的立场思考——尊重的教育

  学会从受教育者的立场思考,这是我校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着眼点。国内的一些老师采用体罚或者语言侮辱等方式对待学生,他们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这是不行的。教育者必须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是不是真的对孩子好。所以我认为,树立较为明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是教育中的大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道理。

  第一,教育是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担任校长以后,我一直在认真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过去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认为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所有的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都有接受教育的欲望,不接受教育就无法生存。小孩子总喜欢提问题,因为孩子们想了解周边的世界,从而更好地活下去,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欲望,后来不爱学习是因为老师没有教好。所以我认为,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并保持下去。

  第二,尊重教育规律,基因的充分表达需要后天的刺激。事实表明,如果一个孩子在学说话时不让他说话,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学会正常说话。现在一门新兴的学科即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人先天的基因必须给予后天的刺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让其基因得到充分的表达。我们曾在附小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不应学太多数学,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概念,而数学是建立在概念和符号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个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间,因此要多进行语言的训练,中、英文的同步学习并不冲突,而且效果很好。我还提倡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不要写作文,写作文需要一定的思路,而孩子们还不会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只能写成造句式的作文,这样就失去了作文的意义。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时外语口语过关了,初、高中的学习将会非常轻松。所以,要在适当的年龄进行相应的教育。

  第三,好的教育要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式教育已经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里。好多老师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一堂好课就是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要全面把握学科知识

  作为好的教师,必须了解知识的核心思想,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知识的教育价值。我曾经很认真地思考了数学的核心思想,为此,我写了一本叫《数学思想概论》的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我介绍了书中的数学思想不是指学习数学时所涉猎的思想,如等量替换、数形结合、递归、转换等,也不是指解数学题时所涉及的具体思想方法,如合并同类项、配方法、换元法等,而是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我认为迄今为止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即抽象、推理和模型。

  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于教育很重要。教几何的老师不能不知道欧几里德,教方程的老师不能不知道韦达。在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时,我们把能够表现方程核心思想的韦达定理放进去了。方程的核心思想是根与系数的关系,知道了系数就知道了根,同样知道了根也知道了系数。在韦达之前, x2+4x=25 、 x2-4x=25 被认为是不同的两个方程。韦达把 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用统一的符号表现出来,所以根的结果就能够统一表达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归纳过程。教方程的老师不知道这个发展过程,就不能把方程教好。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该教什么,不要把本质冲淡了。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知道知识的教育价值。比如,平面几何有两个教育价值:几何直观和演绎推理。我们现在的平面几何只教“演绎”而不教“直观”是不行的。所以这次在修改课程标准时,增加了几何中的“几何直观”概念。

  (四)会反思、会研究

  作为一名教育家,会反思、会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研究自己的经验,把经验升华成为思想是很重要的。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都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本质上,杜威主张让学生学,所以美国教育基本是在做中学。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把杜威的思想进一步发扬。他提倡“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当过小学老师,当过小学校长,这种教育思想是他根据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总结的。陶行知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真人就是知识全面的人,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从事教学,就得学会反思,学会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所以,你应该知道理性的表达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其次,要把握教学的科学依据。所谓科学依据,第一,要了解学科的本质和学科的思想,全面把握“四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第二,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我的经验,小学阶段教的所有知识必须是身边的知识;初中阶段应该教授具有物理背景的知识;高中阶段才可以将传授的知识抽象成一般符号。无论如何,有了实践经验,你们所创造的理论才是真知,你们也才能称得上是“实践真知”的教育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1
博学、睿智、思想具有前瞻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