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读书》陆九渊注音版

如题所述

古诗词《读书》陆九渊注音版如下:

《dú shū》

《 读  书 》lù jiǔ yuān

陆  九  渊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

读   书   切   戒   在   慌   忙,

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 。

涵   泳   工   夫   兴   味   长。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 ,

未   晓   不   妨   权   放   过,

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 。

切   身   须   要   急   思   量。

古诗原文

读书

陆九渊〔宋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译文
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注释
荒:同“慌”。
涵泳:深入领会。

创作背景

陆九渊有先天之识。他有五个哥哥:陆九思、陆九叙、陆九皋(庸斋)、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与陆九龄齐名,人称江西二陆,比之前贤河南二程。

六岁时由其兄陆九龄(时十三岁)授《礼经》。八岁时读《论语》。陆九韶称其:“子静弟,高明自幼已不同,遇事逐物皆有省发。尝闻鼓声振动窗棂,亦豁然有觉。其进学每如此。”

陆九渊第一次发悟,约略是在其十三岁时。宇宙二字吸引了他,读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当下便有心得,说:“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又援笔写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继而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当然,也不排除后人高推圣境,将后来所说安在其时。不过,他在少年时代即有此等发悟,且终其一生,实践操守此说,则可无疑。

赏析

《 读 书 》这首诗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

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

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

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作者介绍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乾道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陵,遂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并奏陈己见,主张博求俊杰,论道经邦,复仇雪耻。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被命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曾创修军城以固边防,在任颇有政绩。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4

这个我会前几天刚读过,现在分享一下,古诗词读书陆九渊(注音版)

译文:读书一定要戒除慌慌忙忙的习惯,潜心体会就会感到兴味无穷。

有些不懂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一旦自己有了切身体会的时候立即结合所学,认真思考。

注解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赏析

此诗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陆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

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

静心读书,讲求读书方法,迂回求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效率就会提高。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字子静,自号“象山”,人称“象山先生”。

与朱熹齐名,人称“朱、陆”。

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

他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

著作有《象山全集》三十六卷。

第2个回答  2019-06-17

《dú shū》

《 读  书 》

lù jiǔ yuān

陆  九  渊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

读   书   切   戒   在   慌   忙, 

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 。

涵   泳   工   夫   兴   味   长。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 ,

未   晓   不   妨   权   放   过, 

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 。

切   身   须   要   急   思   量。

白话译文:读书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读,才会觉得意味深长。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此诗出自南宋·陆九渊所著的《陆象山语录》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的陆九渊考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监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

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同年,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象山书院(位于今江西省贵溪县)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九渊集》卷二十七《行状》),成为地方上有名的豪门大族。

金溪陆族经过几代变迁,到陆九渊出生时,经济已经衰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但至此,陆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风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03

《dú shū》

《 读  书 》

lù jiǔ yuān

陆  九  渊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

读   书   切   戒   在   慌   忙, 

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 。

涵   泳   工   夫   兴   味   长。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 ,

未   晓   不   妨   权   放   过, 

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 。

切   身   须   要   急   思   量。

译文:

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扩展资料:

《 读 书 》这首诗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

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

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

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21

《dú shū》

《 读  书 》

lù jiǔ yuān

陆  九  渊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

读   书   切   戒   在   慌   忙, 

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 。

涵   泳   工   夫   兴   味   长。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 ,

未   晓   不   妨   权   放   过, 

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 。

切   身   须   要   急   思   量。

译文:读书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读,才会觉得意味深长。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扩展资料:

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鹅湖和教授兄韵》云:“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诗有一定的学究气。其论诗尚允当。如“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则后之作者又当左次矣。”同江西诗派末流的泥古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