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饮食还有民居特点简介

苗族的服饰饮食还有民居特点简介

一、苗族服饰

1、服装

苗族服饰因性别、年龄、地区和宗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苗族男子的服饰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2)苗族妇女的服饰因为地区不同,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

湘西、黔东北、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苗族妇女服装属湘黔渝鄂型,都是上身着大襟右衽衣或中长衣,下着长裤,衣袖、裤脚和衣领周围都镶有花饰,胸系绣花围腰,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多数包头巾。

黔东型包括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女装都尚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 ,衣、裙花饰以刺绣为主,用织锦为饰较为普遍;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

黔中南型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和大领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外多披附属饰件;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领对襟或大领左、右衽短衣,部分衣外有附属饰件,部分着外披,大多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2、饰品

(1)苗锦

苗族常用苗锦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母亲送给儿女,表示祝福;姑娘 送给男友,表示私定终身;苗家送给客人,表示友谊长存。

(2)苗族银饰

银饰包括银钗、银芒、银手镯、银项圈、银牌、银鱼、银铃等,是苗族女青年特有的
装饰品。

二、苗族饮食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三、苗族民居 

苗族一般是聚族而居。村寨的大小,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异。一般三 五户、十几户为一寨。大村寨,一般几十户、一二百户。

1、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干栏。

(1)苗族平房多为竹木结构,以木板、竹片作墙,上盖竹、瓦、木皮或茅草。平房有三开间和六开间之分。

(2)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干栏”楼多为两层,实行上 人下畜。楼上屋前伸出部分是晒台,房前有走廊。正屋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之分,与平房布局 相 同。楼下镶木条为墙,用于饲养禽畜、堆放杂物。

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 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

2、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

3、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4、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拓展资料: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因迁徙频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语言 和词汇的较大差异,形成了几种方言和土语。部分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坡拉字母苗文”
(俗称“老苗文”),现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另一部分苗族的文字已失传。 

苗族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制。若夫妇久婚无子女,经女方同意,男方可娶二妻(妾),妾之
地位与妻平等。中年丧偶可再婚嫁。男女青年恋爱自由,结婚要征询父母的意见,若父母反 对,青年男女坚持己见采取私逃的办法。有些地方至今还有不落夫家习俗。  

苗族除有春节、中秋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中元节、芦笙节、跳坡节等。每个节日和聚会除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外,无不包含男女
青年进行社交活动和谈情说爱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风土人情:苗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0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苗族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其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迁入西南地区。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由于地域广大,自然条件不同,饮食习惯也有差别。苗民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着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历史悠久,跟他们深居高山,缺少食盐有关,平时很难买到蔬菜和肉类,所以每家都备有酸坛,用以腌制各种酸味食品。在制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艺和吃法。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着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鱼腥草、马蹄菜、刺花菜、铁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净凉拌吃。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药,食之苦涩,但却清凉、爽口、甘甜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为奇特的风味食品,莫过于吃竹蛆、蜂蛹、黄蚂蚁蛋、花蜘蛛、牛屎虫蛋、沙蛆等。黄蚂蚁生长在树上,身上约两厘米,腰细腹大,嘴巴里有两颗大牙,多在阔叶处做巢生息、繁殖。
  苗族的烹饪方法较多,最常见的有煮、炖、蒸、炸、醮、烤、烧、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烧、烤、舂、醮、生食、腌为特色。
  烧,即将食物放入火中烧;烤,即将食物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块,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里烧熟,再回上韭菜、薄荷 、生姜、盐、蒜等佐料。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豉、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把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 碗。
  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过苗年一类的盛大节日,主寨方家家户户都做迎客准备,将酒放到芦笙场或铜鼓坪上,把客人拥到寨里,由两人举牛角劝饮,鼓乐齐鸣,客人要一饮而尽。
  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饮,以大米、糯米、玉米、高粱等为原料酿制。泡酒则是在甜酒的基础上掺入适量清水或冷开水即可饮。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干掺和适量的米饭,加入自制的酒曲拌匀后,入缸密封。半月后酒化,再用木甑蒸馏,可分别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酿制的刺梨酒为最佳,具有消食助气的功效。
  "无酒不成礼"已是他们遵守的礼仪,酒是待客议事、婚丧嫁娶、起房建屋、逢年过节的必备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苗家饮酒,多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转转酒"、"贺儿酒"、"平伙酒"、"酬劳酒"、"慰问酒"、"鸡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还极为讲究待客的饮酒礼节,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两杯,谓"两条腿走路",敬酒者双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两周,敬到最后一人时,双方交杯对饮;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则"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