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民公园的历史

有谁了解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公园的历史啊,以前那块地方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草丛里总是会发现一些墓碑?而且在“一园两湖”改造时听说被挖出了密道,这是怎么回事?
公园里有驮碑龟,那龟有什么历史吗?

  人民公园创建于1951年,位于市区大英山,海拔20米,面积350亩。公园正门入口处,有1954年4月建成的海南解放纪念碑,碑上有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全国按功能分区划为东西湖游览区、烈士纪念区、热带植物标本区、兰圃等。烈士纪念区有冯白驹将军塑像及纪念亭。
  东湖公园(也称海口人民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公园,位于市中心新华南路南端的大英山,始建于一九五四年,一个五七年再次扩建,总占地面积四百四十多亩。公园顺着大英山势而建,坐西朝东,花木盘山,古树盖顶,眺望海口市内,公园犹如楼海中浮起的翠绿的蓬莱。公园正门前有东、西二湖,恰似两面晶莹的明镜镶嵌于园门大道的两旁。两湖四周,环绕湖畔的椰林下层,榕柳翠绿欲滴,绿荫蔽日,凉爽 怡然。东湖呈椭园形,湖中有个湖心岛,岛上新竣工的楼阁金碧辉煌。
  湖心岛由九曲桥连通园门大道;西湖呈短脖葫芦状,水面宽阔。每当皓月当空,椰风流韵,东、西湖面银鳞熠熠,和大英山的依稀耸翠相映成趣,湖光山色,,椰影婆娑,泛舟点桨,令人;心旷神怡。由于东、西两湖的点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游人未进公园早巳生发三分兴致。
  公园正门人口处,屹立着高大的海南解放纪念碑。纪念碑建于一九五四年四月,是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碑庭为正方形,四面有石栏和四级台阶,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碑高14.5米,碑正面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大字下层碑座中镶嵌着一块铜板,刻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勇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沿着纪念碑后面的石阶直上大英山顶开阔地,便是冯白驹将军雕像和纪念亭。这是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建造的。冯白驹将军的雕像雕刻在用十三块花岗岩雕成的五指山的最高的一座山峰上。他目注正前方,神态庄严、刚毅。雕像下的五指山峰象征琼崖,又象征琼崖党组织的领导的核心,而冯白驹将军是这个核心的领导者,是琼崖的擎天柱。雕像基座正面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五个刚健有力的金字。雕像后面是纪念亭,由三个亭和一组长廊组成。主亭中间正面横楣上刻着王震同志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六个大字,中间墙壁上刻?lt;冯白驹生平),两旁是两幅浮雕。左边一幅反映琼崖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业迹,右边一幅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壮丽情景。主亭两边是长廊,左边廊壁上刻着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对冯白驹的评价;右边廊壁上刻着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对琼崖革命斗争的评价。雕像、纪念亭庄严、朴厚、美观大方,与山下的海南解放纪念碑浑为一体,使之不仅充实了公园景观,而且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理想的地方。每年清明节,海南解放纪念碑和冯白驹将军雕像前,人潮如海,花圈花束叠叠垒垒,好一派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感人情景。 公园有小动物园一个,里面栖息着热带、亚热带动物五十多种、园内种植上各种科属的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500多种,使得大英山四季常青,花果不歇;文娱体育区有影视场、歌舞厅、保健室、小型球场、儿童游乐场等;安静休息区设有茶坊、凉饮室、海南小食摊等。
  海南建省后,为了适应大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海口市人民政府不断充实人民公园的建设和设施,使其面貌年年变新。岛内外游客步入公园,不仅可领略南国风情,同时犹如走进一个热带植物园。
  由于位于海口市中心的东湖之滨,海府路、机场路、龙华路均能抵达,交通十分方便。围绕公园的是一条热闹的公园路,这里是海口市过年过节举办花市、鱼市的地方。公园内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动物展览、表演、园艺活动。其风景优美,休闲设施齐备。是游客早晨锻炼、黄昏散步的极佳去处。

  至于你提到的有密道,你看下这篇报道就知道了:
  解放前:

  曾是日军的军事阵地

  在很多海口人的心中,公园的概念是从海口人民公园开始的。不少老海口一直保持着去人民公园锻炼、散步的习惯,因为公园建在大英山上,为此很多市民也称它“大英山公园”。但就是这片海拔不足30米的小山包却是海南古文化胜境之一。

  市社科联原副主席蒙乐生说,大英山一带原本水系纵横,而它是当中一座海拔为26米的小山包,在明代这里已是海口人的重要聚居点之一,俗称“大小英都”,居住着波汶、波涛、波潮三个村的村民,5座桥连接起了这里与外界的交通。清代,这里是海口港埠之一,常有船舶停泊于此。明清时候居住在大英山的这3个村中,波汶村有一口水质清冽纯洁、可用以制香嫩豆腐的井,被称为豆腐泉。“如今已经很难找到更详细的史料描绘当时这一带的地理环境状况,但在这一带散落着的一些古物及‘四庙三庵七井五桥’的文字记载,却能反映出大英山这一带当年的热闹景象。”蒙乐生介绍说,在村民聚居的大英山上,分布着伏波、关圣、班帅、何公等4座庙,而如今这里还有班帅庙的“德配穹窿”的一块古碑、班帅庙前的照壁、驮碑龟等。而在面积不大的这座山上,原来不仅有庙,3个村还分别有广济、积喜、斗母等3座寺,寺里还有住持的僧人。

  1939年,日军攻入海口,并下令限期驱赶大英山上居民。大英山成为日军高射炮基地和保卫军用机场的阵地。波汶村的一部分村民选择了离大英山不远的海口博爱南一带居住,而另一部分则迁往了龙舌坡,他们从此就再也没能搬回到大英山上。

  在大英山的3个村中,直到解放后仍有一部分村民住在这里,后来由于政府征地建公园,对全部村民进行了搬迁,形成了现在的大英村,原来村民的房子、庙等也陆续被拆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4
以前是块地 墓碑是战乱时 牺牲的烈士不能送回家 就埋在了当地 当地人纪念他们或当时的幸存者为了认回遗骨留下了碑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