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黛玉有两次葬花的描写吗

如题所述

红楼梦》中提到三次葬花,分别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二十七回和六十二回。三次葬花,葬花人、葬花对象、寓意各有不同。其中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最为凄绝,那首凄婉哀愁的《葬花吟》千古流传。

第一次葬花,用舒芜先生先生的话来说,是一个“优美的爱情小戏剧”。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地对散落的桃花动了怜惜之情。宝玉将落在满身满树满地的桃花兜起来,抖落到池中,任其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而黛玉则担着花锄、挂着花馕、拿着花帚,专门扫了,装在绢袋中,掘了花冢,拿土埋上。两人遇见后,共同将落花掩埋妥协。其间,因了《会真记》的妙词戏语,两人第一次大胆地表白了相互爱慕的情感。宝玉一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以及变作忘八“驮一辈子碑”的誓言,使得这个“落红成阵”的春天在宝黛的心里变得格外美丽,格外值得珍惜。

第二次葬花发生在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的次日,正是芒种节这一天。古时风俗,芒种节这一天要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正是在这样一个颇具意味的日子里,黛玉感时伤逝,勾起伤春愁思,默默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吟出这段如泣如诉的千古佳句。这一次,两人没有共同葬花,却共同心碎肠断。为的是人生苦短、春光易逝,纵有那良辰美景、如花美眷,也终不免落花流水、无可寻觅之时;为的是虽有两情相悦,却不免风霜刀剑相逼、前途归宿茫茫;为的是双手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与人生,满怀的愁绪无可名状。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竟成为宝黛之间爱情结局的谶语。

第三次葬花安排在宝玉过生日这天,同样别有深意。表面上看预示着香菱遭受妒妇兼悍妇夏金桂的摧残下的悲惨命运,实际上联系到这天夜里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场景,则这次葬花无疑暗含了大观园中如花如梦的女儿们青春、爱情与人生的结局,也就是所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次夜宴在行酒令中掣花签,牡丹宝钗、杏花探春、老梅李纨、芙蓉黛玉、海棠湘云、桃花袭人……将每个人的命运与一种花联系在了一起。更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是大观园的女儿们最肆无忌惮的一次狂欢,又是喝酒、又是唱歌,东倒西歪、不拘一格,以至于“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然而,盛极必衰,自此以后,大观园里再无如此欢乐情景了。这竟然成了绝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其实在红楼梦中,黛玉有两次葬花的描写。
一次是花朝节,黛玉自己去收拾花来埋,后来宝玉来找她,他们一起看西厢记。这次她葬的是桃花。
后来著名的葬花词那段,却不是桃花了。而是凤仙石榴之类的花。
这是两个不同的季节,所以花不一样。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2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有关葬花的故事的由来
说到葬花的故事的由来,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女性形象。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孤标傲世懈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浦露庭霜何寂寞,
雁归穹病恐相思!

淡极始知花更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博得嫦娥应自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入世冷挑红雪去,
迎面香割紫云来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黛玉葬花吟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