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如题所述

《记承天寺夜游》比喻句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文章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显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无一处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的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苏文写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衬了作者境遇的凄凉吗?最后“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词语之中。面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优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4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抓住了夜色的静,深,暗。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2个回答  2009-12-03
抓住了夜色的静,深,暗. 稀望对你有帮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03
空明,澄澈
第4个回答  2009-12-03
月色如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