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息夫人的故事或传说等,谢谢拉

诗歌,故事,背景都可以,连文言文也可以,谢谢拉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本名息妫,原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由于她的容貌太美丽,楚王在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时,遂将息妫据为己有。后来,息妫“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王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 《左传》庄公十四年 于是,息夫人在历史上的悲剧女性角色由此奠定。

  息夫人为什么“未言” “未言”的又是什么 古今学者有种种解释。杜预、王维说是指“未与王言”、“不共楚王言”,现代学者蔡义江等赞同此说 王维《息夫人》、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但古人对此说早有驳诘 “乌有所谓生子而未言者 ” 吴骞《拜经楼诗话》 “息妫既为楚王生二子,衽席之间,已非一夕,安得未言 ”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一 于鬯等人认为,“未言”就是“未尝一笑”。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此说实“误”,他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先发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 。钱钟书也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言及往事”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至于饮食起居时是否言谈,钱先生并未涉及。笔者比较认同杨先生的解说,不“先发口”即指对任何事都不先发言。理由是,息妫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有降志辱身之恨。悲恨交集,如两块大石重重地压在心上,哪里还有什么言语 她不想开口,也不愿开口。但在楚文王的淫威面前,在“生堵敖及成王”的夫妻生活中,又怎么可能不开口,不说话 在这种两难的情势之下,她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先发言。

  尽管以上诸种解说不能统一,但认同息夫人吞声饮泣、以泪洗面的伤心情态则一。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对“未言”的解释众说纷纭,反而增添了息夫人悲剧的传奇色彩。

  息夫人国破家亡以及吞声饮泣、默然抗争的不幸遭遇引来了古代人们的同情。唐代有人为她建造“桃花夫人庙”,一些文人墨客、才子雅士更是咏叹不绝。其中著名的诗篇要算王维的《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我们读“看花满眼泪”,便会自然地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读“不共楚王言”,也会自然地想到息夫人“未言”。此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从另一角度来咏叹和评说息夫人,写下有名的《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绿珠坠楼而死,以效死于夫婿之前,何等刚烈又何等决绝 诗人对息夫人的悲剧形象予以重新解说和评价——懦弱胆小的息夫人的可悲遭际诚然可悯,但怎及得上以一死相争者的令人感佩、赞叹呢 此诗写得十分蕴藉,清人赵翼就认为此诗“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词语蕴藉,不显露讽刺,大得风人之旨耳”。

  在外敌和强暴面前,中华民族历来都主张敢于抗争,勇于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民族的大节,是原则问题、道义问题。从这一角度评说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自然可以得出该诗的立意比王维一诗要高的结论。这也使我们联想到有名的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妻遂自投台……而死。遗书于带曰 ‘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干宝《搜神记》 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何氏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自然更能赢得文人墨客以至凡夫俗子的敬佩。

  但时移世易,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后人们更多地是同情息夫人的悲惨遭遇,这是历史沉淀的表现。正如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全编》中所言 “泰州邓孝威汉仪,题《息夫人庙》云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见吴永烈《燕尾琐语》。”“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息夫人庙》而起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以致“遽患心痛卒”,这多少还是表现了这些人在道德良知上的一种负罪感,让后世之人更多地同情其遭际的无可奈何,而把道义上的亏损轻轻放过。但无论如何,若是拿他们与史可法等以死殉国的民族英雄相比,其气节之高下,又岂能同日而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7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本名息妫,原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由于她的容貌太美丽,楚王在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时,遂将息妫据为己有。后来,息妫“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王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 《左传》庄公十四年 于是,息夫人在历史上的悲剧女性角色由此奠定。

息夫人为什么“未言” “未言”的又是什么 古今学者有种种解释。杜预、王维说是指“未与王言”、“不共楚王言”,现代学者蔡义江等赞同此说 王维《息夫人》、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但古人对此说早有驳诘 “乌有所谓生子而未言者 ” 吴骞《拜经楼诗话》 “息妫既为楚王生二子,衽席之间,已非一夕,安得未言 ”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一 于鬯等人认为,“未言”就是“未尝一笑”。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此说实“误”,他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先发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 。钱钟书也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言及往事”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至于饮食起居时是否言谈,钱先生并未涉及。笔者比较认同杨先生的解说,不“先发口”即指对任何事都不先发言。理由是,息妫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有降志辱身之恨。悲恨交集,如两块大石重重地压在心上,哪里还有什么言语 她不想开口,也不愿开口。但在楚文王的淫威面前,在“生堵敖及成王”的夫妻生活中,又怎么可能不开口,不说话 在这种两难的情势之下,她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先发言。

尽管以上诸种解说不能统一,但认同息夫人吞声饮泣、以泪洗面的伤心情态则一。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对“未言”的解释众说纷纭,反而增添了息夫人悲剧的传奇色彩。

息夫人国破家亡以及吞声饮泣、默然抗争的不幸遭遇引来了古代人们的同情。唐代有人为她建造“桃花夫人庙”,一些文人墨客、才子雅士更是咏叹不绝。其中著名的诗篇要算王维的《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我们读“看花满眼泪”,便会自然地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读“不共楚王言”,也会自然地想到息夫人“未言”。此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从另一角度来咏叹和评说息夫人,写下有名的《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绿珠坠楼而死,以效死于夫婿之前,何等刚烈又何等决绝 诗人对息夫人的悲剧形象予以重新解说和评价——懦弱胆小的息夫人的可悲遭际诚然可悯,但怎及得上以一死相争者的令人感佩、赞叹呢 此诗写得十分蕴藉,清人赵翼就认为此诗“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词语蕴藉,不显露讽刺,大得风人之旨耳”。

在外敌和强暴面前,中华民族历来都主张敢于抗争,勇于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民族的大节,是原则问题、道义问题。从这一角度评说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自然可以得出该诗的立意比王维一诗要高的结论。这也使我们联想到有名的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妻遂自投台……而死。遗书于带曰 ‘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干宝《搜神记》 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何氏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自然更能赢得文人墨客以至凡夫俗子的敬佩。

但时移世易,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后人们更多地是同情息夫人的悲惨遭遇,这是历史沉淀的表现。正如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全编》中所言 “泰州邓孝威汉仪,题《息夫人庙》云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见吴永烈《燕尾琐语》。”“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息夫人庙》而起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以致“遽患心痛卒”,这多少还是表现了这些人在道德良知上的一种负罪感,让后世之人更多地同情其遭际的无可奈何,而把道义上的亏损轻轻放过。但无论如何,若是拿他们与史可法等以死殉国的民族英雄相比,其气节之高下,又岂能同日而语!
第2个回答  2024-07-05
蔡哀侯取妻于陈,息侯亦取妻于陈,是息妫。息妫将归于息,过蔡,蔡哀侯命止之,曰:“以同姓之故,必入。”息妫乃入于蔡,蔡哀侯妻之。息侯弗顺,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来伐我,我将求救於蔡,君焉败之。”文王起师伐息,息侯求救于蔡,蔡哀侯率师以救息,文王败之于莘,获哀侯以归。文王为客于息,蔡侯与从,息侯以文王饮酒,蔡侯知息侯之诱己也,亦告文王曰:“息侯之妻甚美,君必命见之。”文王命见之,息侯辞,王固命见之。既见之,还。明岁,起师伐息,克之,杀息侯,取息妫以归,是生堵敖及成王。
第3个回答  2021-02-01

息妫

第4个回答  2006-09-17
息妫
息妫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她的美由内而外,活血养颜,冰清玉洁惹人怜;她的美从骨到皮,感天动地,此情可待成追忆。当时诸侯国息国和蔡国都本是友好邻邦,其国家元首蔡侯、息侯分别取陈国美女姐妹为夫人,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妫回陈国娘家探亲,路经蔡国,就顺便去探望姐姐。就着一个不经意又符合人之常情的决定,对息妫、息国、蔡国乃至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而惨烈的影响。正是: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蔡侯一见不由大为感叹,心想自己的老婆和小姨子是同样是一对父母生的亲姐妹,差距咋这么大呢?于是本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原则对小姨子胡言乱语动手动脚。利刀割体痕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美女息妫大怒,拂袖离去。
息妫回到息国和息侯哭诉,息侯登时火冒三丈,心想真是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连襟蔡侯竟做出这等事来,此仇不报不是男人!有倒是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息侯就是个痴汉。但是凭借息国的军事实力,估计也打不过蔡国,最多是双方各进一个球1:1握手言和,真实伤脑筋啊。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息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想来想去想了个昏招:去找楚文王,请楚国假装来攻击息国,连襟蔡侯一定会发兵相救,等他来了,息、楚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轻松干掉蔡侯。楚国依计行事,果然顺利捉住了蔡侯。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由于强大的楚国加入,息侯就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力,楚国把蔡侯捉住,本想交给息侯处置,但蔡侯也不是省油的灯,心想连襟息侯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正是: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于是蔡侯发发狠,告诉楚王说:不是我的错,都是息侯老婆的美丽惹的祸。
楚文王刚开始还不信,毕竟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于是亲自去了一趟息国进行调查研究,亲自见到了息妫,亲自体会到了什么是美丽,于是亲自把息国灭了,亲自把息妫娶回楚国当小妾。正是: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可怜美少妇息妫,被楚文王抓去充实后宫,无依无靠,没招没落,慨叹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楚国势力强大,没有人能救得了她,她自己也知道后人会提出“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质问,有心一死了之,但那样的后果势必导致楚王杀掉她已经被灭国的前老公息侯等一干人等,说不定老家陈国也会受牵连,于是决定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忍辱负重,甘心嫁给楚王,结婚三年后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为了表示对前夫的情谊,始终不肯开口说话,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楚王十分恼火,想烽火戏诸侯博得息夫人说一句话,可惜他有没有周幽王那么大的面子,就迁怒于蔡国,发兵大举进攻,蔡国不堪一击,楚王发现对手实在太弱,打得没意思,于是拿了蔡侯献上的珍宝回国,自封为王,与周朝天子分庭抗礼。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息夫人面若桃花吹弹欲破,楚国人都叫她桃花夫人,有人向她想讨个皮肤护理秘方,息夫人用哑语说:“用好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楚国人都为她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在汉阳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以示纪念。至于息夫人后来如何,则无人知晓。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光阴黄金难买,一世白驹过隙。委身居楚地,转眼两千年。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息夫人的故事流传后世,不知是因为她的美丽、因为息侯蔡侯的昏庸,还是因为楚王的霸权。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不知世间有几朵桃花能千古红艳、万代闻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