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和大小

如题所述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常 安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几乎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其真迹却是颠沛流离,久经周折,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真迹为绢本,设色长卷,高25.5厘米,长528.7厘米。全图共绘人物580余人,生畜200余头,树木170多棵,舟船30余只,车辆16辆,轿子7顶,沿街书场摊贩40多个,房舍建筑130余座,其中饭店商铺近50处,以及厢军巡捕、寺院、粮库、城门楼、河亭、拱桥、平桥等,不计其数,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首先,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诚然,北宋的统一,打破了五代时各地割据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辽)和以后的金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势。北宋立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之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由于宋室内相对安定,他又耽恋绘事,少问朝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虽后患无穷,而在当世却有一定好处,这使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作品中虽避开了汴梁城内当时最繁华的金明池以内地段,然而窥一斑而见全貌,从其截取的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的繁荣景象,就已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般状况。其次,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一般而言,一个时代,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便有了一定的保障。《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人们除了上坟外,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结集,或三五成群,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到处人山人海,莺歌燕舞,一派生机。从其建筑规模看,当时汴河沿岸出现的人物肯定比画中描绘的要多得多。由于画面繁简、疏密的要求,画家有意作了适当的处理。不过,繁忙的汴河、繁华的街市、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马、鳞次栉比的楼房瓦舍、宽阔的大街、弯曲的小巷、气派的饭店、高耸的城楼、炊烟缭绕的小船人家、滔滔不绝的郎中、声情并茂的艺人、讨价还价的买卖者、远道而来的驼队……已足够让人感觉到汴京城内外升平的景象。同时,对后人历史性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等的精微描绘,对我们今天技术性地了解和借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再次,《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在宋代,而这三大发明的创造者就是新兴的城市市民。这个时期,不仅诞生了《木经》、《营造法式》、《农书》、《蚕书》、《水利图经》、《新仪象法要》、《数学九章》等著名的科技著作,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的繁荣。在文学领域,与文人士大夫之词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南戏、曲子词、诸工调等生动活泼的新文艺形式。在绘画领域,则与宫廷画、文人画同时形成了描摹世情的民间风俗画,而其中除传统的田园风俗画外,尤具创造性的是专画城市生活的市肆风俗画。的确,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于是,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鸟、界画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孕而生,在这支创作队伍中,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当然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我国绘画艺术到了唐代,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到了宋代,绘画逐渐面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此时期的市肆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产生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清明上河图》从构思、创作到成品,倾注了作者张择端的极大心血。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将现实主义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采用长卷式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方法,除了使画面容量大,便于刻画复杂的事物,还使画面容于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中如阅千里江山,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就内容而言,全画可分为三段:前段描写近郊的春光,中段描绘虹桥上下的险情,末段表现城内的繁华。整幅作品仿佛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几经起伏跌岩,层层展开,推向高潮,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北宋都城繁荣发达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徐徐展开画卷,优美柔和的序曲奏响,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三五农家,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绿,告诉人们春回大地的消息,小桥、流水、扁舟、老树,耕农、驮队、挑夫、骄马,透出一派生机。接着,进入最精彩的部分,汴河两岸,楼舍林立,商业发达;汴河上,来往船只,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紧张卸货。河面上,拉纤的、摇橹的、卸货的、搬运的,一派忙碌景象。特别是横跨汴河的虹桥上下,更是热闹非常。桥上,行人如潮;桥下,舟楫相争。桥上,因一惊马造成的毛驴惊跳、行人围观、摊主紧张、路人惊慌的场面;桥下,因一巨船过桥时出现的险情,使所有的人都高度紧张:顶桥顶的、放桅杆的、拉绳索的、指挥的、惊叫的、帮忙的、看热闹的,桥上桥下、船上船下,都不自觉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中。这段扣人心弦的描绘,将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画家的造险能力和统揽全局的高超技艺。最后对汴京街市的描写,更加显得从容、自然。高大的城楼、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楼酒肆,参差错落;街市上车水马龙,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显示出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整幅作品气势恢弘,构图严整,笔法细腻。无论是环境的描写、人物动作及心理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显示出画家张择端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难怪宋微宗赵佶将自己作为此画的第一收藏人,并认认真真地用瘦金体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时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宣和年间为宫廷翰林待诏。他工界画,尤擅舟车、市肆、桥梁、城廓牛马、人物等。据载,他的传世作品有《烟雨风雪图》、《清明易简图》、《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等,《清明上河图》是其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传世真迹。张择端虽为宣和画院待诏,但因其入院较晚,当时的史籍对他没有记载。张择端虽入画院较晚,但他毕竟是微宗亲自请进的画家,在创作上给予了他更多的自由和宽松的条件。相传,宗微宗当初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自称能把首都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的年轻画师,就亲自到相国寺降香,同时命宰相蔡京将其召进翰林图画院,并亲自命题让其描绘京城的繁华盛景。张择端欣然受命,但他提出不能关在皇宫里,要求在安静的农舍里作画。微宗应允,命蔡京在郊外为其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终于创作出一幅经典画卷。按说,张择端在宫延内创作这幅画是有很好条件的,他却选择了郊外农舍,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作为一个市肆风俗画画家,应更多地走向生活、接触平民;另一方面由于他本人“工其界画”,徽宗又十分重视写生,固然理解他的意思,于是给予了全力支持。徽宗画“作物入微,以精工逼真称”,在其影响下,当时画院的画家,尤其是花鸟画家,多崇尚细腻、生动的画风。作为画院一员的张择端,虽专攻界画,也一定会受到徽宗艺术主张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中,表现人物之众、建筑物之多、场面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空前绝后。正如元人李梦阳所描述的:“右《清明上河图》……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水则淡然而平,渊则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尘之居,村野之庄,……所谓人物者,其多至不可胜数。……非早作夜思,日累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矣。……”的确,张择端在创作这幅长卷时搜尽奇峰;汴河沿岸的奇花异木、楼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铺酒肆、牛驴车辆、大船小舟、四季景致、百态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着打扮,等等,他必竭尽写生之能事,方有画卷中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一个没有照相机、录像机的时代里,当汴京成为今天的梦幻时,张择端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画家用自己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她的风姿,再现了历史,使80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欣赏这幅巨作时,尚能领略那昔日的辉煌,追思那美丽动人的景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5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常 安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几乎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其真迹却是颠沛流离,久经周折,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真迹为绢本,设色长卷,高25.5厘米,长528.7厘米。全图共绘人物580余人,生畜200余头,树木170多棵,舟船30余只,车辆16辆,轿子7顶,沿街书场摊贩40多个,房舍建筑130余座,其中饭店商铺近50处,以及厢军巡捕、寺院、粮库、城门楼、河亭、拱桥、平桥等,不计其数,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首先,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诚然,北宋的统一,打破了五代时各地割据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辽)和以后的金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势。北宋立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之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由于宋室内相对安定,他又耽恋绘事,少问朝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虽后患无穷,而在当世却有一定好处,这使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作品中虽避开了汴梁城内当时最繁华的金明池以内地段,然而窥一斑而见全貌,从其截取的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的繁荣景象,就已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般状况。其次,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一般而言,一个时代,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便有了一定的保障。《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人们除了上坟外,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结集,或三五成群,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到处人山人海,莺歌燕舞,一派生机。从其建筑规模看,当时汴河沿岸出现的人物肯定比画中描绘的要多得多。由于画面繁简、疏密的要求,画家有意作了适当的处理。不过,繁忙的汴河、繁华的街市、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马、鳞次栉比的楼房瓦舍、宽阔的大街、弯曲的小巷、气派的饭店、高耸的城楼、炊烟缭绕的小船人家、滔滔不绝的郎中、声情并茂的艺人、讨价还价的买卖者、远道而来的驼队……已足够让人感觉到汴京城内外升平的景象。同时,对后人历史性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等的精微描绘,对我们今天技术性地了解和借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再次,《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在宋代,而这三大发明的创造者就是新兴的城市市民。这个时期,不仅诞生了《木经》、《营造法式》、《农书》、《蚕书》、《水利图经》、《新仪象法要》、《数学九章》等著名的科技著作,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的繁荣。在文学领域,与文人士大夫之词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南戏、曲子词、诸工调等生动活泼的新文艺形式。在绘画领域,则与宫廷画、文人画同时形成了描摹世情的民间风俗画,而其中除传统的田园风俗画外,尤具创造性的是专画城市生活的市肆风俗画。的确,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于是,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鸟、界画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孕而生,在这支创作队伍中,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当然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我国绘画艺术到了唐代,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到了宋代,绘画逐渐面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此时期的市肆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产生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清明上河图》从构思、创作到成品,倾注了作者张择端的极大心血。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将现实主义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采用长卷式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方法,除了使画面容量大,便于刻画复杂的事物,还使画面容于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中如阅千里江山,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就内容而言,全画可分为三段:前段描写近郊的春光,中段描绘虹桥上下的险情,末段表现城内的繁华。整幅作品仿佛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几经起伏跌岩,层层展开,推向高潮,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北宋都城繁荣发达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徐徐展开画卷,优美柔和的序曲奏响,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三五农家,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绿,告诉人们春回大地的消息,小桥、流水、扁舟、老树,耕农、驮队、挑夫、骄马,透出一派生机。接着,进入最精彩的部分,汴河两岸,楼舍林立,商业发达;汴河上,来往船只,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紧张卸货。河面上,拉纤的、摇橹的、卸货的、搬运的,一派忙碌景象。特别是横跨汴河的虹桥上下,更是热闹非常。桥上,行人如潮;桥下,舟楫相争。桥上,因一惊马造成的毛驴惊跳、行人围观、摊主紧张、路人惊慌的场面;桥下,因一巨船过桥时出现的险情,使所有的人都高度紧张:顶桥顶的、放桅杆的、拉绳索的、指挥的、惊叫的、帮忙的、看热闹的,桥上桥下、船上船下,都不自觉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中。这段扣人心弦的描绘,将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画家的造险能力和统揽全局的高超技艺。最后对汴京街市的描写,更加显得从容、自然。高大的城楼、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楼酒肆,参差错落;街市上车水马龙,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显示出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整幅作品气势恢弘,构图严整,笔法细腻。无论是环境的描写、人物动作及心理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显示出画家张择端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难怪宋微宗赵佶将自己作为此画的第一收藏人,并认认真真地用瘦金体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时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宣和年间为宫廷翰林待诏。他工界画,尤擅舟车、市肆、桥梁、城廓牛马、人物等。据载,他的传世作品有《烟雨风雪图》、《清明易简图》、《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等,《清明上河图》是其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传世真迹。张择端虽为宣和画院待诏,但因其入院较晚,当时的史籍对他没有记载。张择端虽入画院较晚,但他毕竟是微宗亲自请进的画家,在创作上给予了他更多的自由和宽松的条件。相传,宗微宗当初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自称能把首都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的年轻画师,就亲自到相国寺降香,同时命宰相蔡京将其召进翰林图画院,并亲自命题让其描绘京城的繁华盛景。张择端欣然受命,但他提出不能关在皇宫里,要求在安静的农舍里作画。微宗应允,命蔡京在郊外为其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终于创作出一幅经典画卷。按说,张择端在宫延内创作这幅画是有很好条件的,他却选择了郊外农舍,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作为一个市肆风俗画画家,应更多地走向生活、接触平民;另一方面由于他本人“工其界画”,徽宗又十分重视写生,固然理解他的意思,于是给予了全力支持。徽宗画“作物入微,以精工逼真称”,在其影响下,当时画院的画家,尤其是花鸟画家,多崇尚细腻、生动的画风。作为画院一员的张择端,虽专攻界画,也一定会受到徽宗艺术主张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中,表现人物之众、建筑物之多、场面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空前绝后。正如元人李梦阳所描述的:“右《清明上河图》……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水则淡然而平,渊则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尘之居,村野之庄,……所谓人物者,其多至不可胜数。……非早作夜思,日累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矣。……”的确,张择端在创作这幅长卷时搜尽奇峰;汴河沿岸的奇花异木、楼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铺酒肆、牛驴车辆、大船小舟、四季景致、百态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着打扮,等等,他必竭尽写生之能事,方有画卷中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一个没有照相机、录像机的时代里,当汴京成为今天的梦幻时,张择端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画家用自己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她的风姿,再现了历史,使80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欣赏这幅巨作时,尚能领略那昔日的辉煌,追思那美丽动人的景象。
第2个回答  2009-12-29
【名称】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年代】宋代
【简介】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15
高25.5厘米,长528.7厘米.充分突出了宋朝经济的发达。。还有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的经济已超过前朝;物有所值 识者无价 不识者无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