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要有总结性的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7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2个回答  2009-11-19
一岁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 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 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 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七岁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后来评价子产这些话时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可见孔子对子产尊重民意评价很高。

十一岁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十二岁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年》)此类文献大概为鲁国所专藏,这是孔子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土壤。

十三岁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齐国晏婴使晋,与晋卿叔向谈及齐政归陈(田)氏,因齐君加重赋税,滥取于民,而陈氏则采用施恩人民,收为己助的办法,以弱公室。叔向认为晋国公室也到了末世,人们听到国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可见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十四岁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冬,郑国子产制定丘赋制度。

十五岁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领二军。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

十六岁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孔子在鲁。
三月,郑国铸刑书。“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十一月,鲁国的执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岁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传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世人称为“长人”。

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第3个回答  2009-11-17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历史学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孔子的故事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2 小时
要有总结性的

提问者: xythexyt - 实习生 一级

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您还可以输入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插入地图 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经验值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登录 | 注册
回答 共 2 条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回答者: 919680593 - 伍长 四级 2009-11-17 20:26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回答者: 人生之理恕 - 实习生 一级 2009-11-17 20:28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龙飞凤舞_炫 1080
威震大黄蜂 989
豆腐秋刀鱼 377
一代天骄05 362
xianghe18 338
更多>>

订阅该问题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9 Baidu
第4个回答  2009-11-17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