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尺男儿是多高

如题所述

在三国时期,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4厘米,因此,所谓的七尺男儿身高大约在168厘米左右,与现今的中等身高相近。著名的三国将领吕布在古代文献中被誉为英雄,其身高被描述为一丈,换算成现代约为2.2米,与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身高相当。
商朝的尺长约为15.8厘米,所以商朝的七尺男儿身高仅110.6厘米,接近于侏儒症患者的身高。在那个时期,如果有人自称是七尺男儿,这在当时几乎是个玩笑,因为商朝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一尺的长度变为23.1厘米,七尺的身高即161.7厘米,并不算特别高。在三国到西晋时期,尺的长度略有增加,达到24.2厘米,七尺则对应169.4厘米,这在现代看来属于中等身材。
《三国演义》一书中,为了形容人物的高大,常用八尺甚至九尺来描述,这反映了实际身高超过193.6厘米的人确实较为罕见。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一尺的长度又有所增加,达到24.5厘米,七尺的身高则相当于171.5厘米。而在北朝,尺长达到了29.6厘米,意味着七尺男儿的身高可达207.2厘米,可谓相当高大。
唐朝时期,尺的长度有大小之分,大尺为36厘米,小尺与北朝相同,为29.6厘米。若以大尺计算,七尺等于252厘米,这显然超出了常人的身高范围。
宋元时期,小尺的长度有所增加,达到31.2厘米,七尺则对应218.4厘米。明清时期,尺的长度继续增长,分别达到了34.1厘米和35.5厘米,七尺的身高分别为238.7厘米和248.5厘米。
总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七尺男儿身高与现今人相当,但自南北朝之后,这样的描述就不再准确,因为七尺男儿的身高基本上等同于巨人症。
扩展资料指出,最早的传世尺子出现于商朝,以男性伸展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为1商尺,大约16至17厘米。1丈等于10尺,因此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大约1丈,故有“丈夫”之称。1931年河南洛阳东周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印证,显示一尺长约23厘米。
秦代继承了周尺,1尺也在23厘米左右。西汉尺的现存实例测量长度在23至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略大于周尺。东汉尺的实例较多,测量长度在23至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比西汉尺长了0.2厘米。
南北朝留存的尺子较少,但根据唐朝李淳风的《十五等尺》记载,南朝每尺约在24.5至25厘米之间,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北朝尺子较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
隋朝沿袭了南朝后期的尺长,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保留至今的尺子有近50支,主要有刻花尺和拨镂牙尺,前者多为民间日常用尺,后者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制造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每尺长约31.6厘米。明代尺子有三种:钞尺(裁衣尺),长34厘米;曲尺(营造尺),长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尺长32厘米,应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国家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长35.55厘米,这比现在的尺子要长,这应该是个特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树木、屋宇,刻工极精。同时代的这些尺子从使用的材质来看,汉代以前,商朝以象牙尺和骨尺为最早,主要是铜制。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及铁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但比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子逐渐回归实用本质。
隋唐以后官尺基本采用铜制,而民间所用尺子则多用木质和铁质。从上述材质的变化可以看出,汉代以前,尺子的实用性不明显,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东汉之后尺子逐渐变成了测量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尺子使用量的增加,人们不再追求他的精美,而在乎他的使用成本和使用的方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