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一)教育性
  我们老师都清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在谈到教育性的时候,我想在教育内容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文本,我们应该加强指导文本的学习。比如说,上海市为了贯彻中央的8号文件精神,提出了两个纲要:一个是《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一个是《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里面,把有关的内容具体分解为三个部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在《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里面,总的思路是“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些选题,我们是应该进行研究,进行思考的。
  (二)针对性
  班级活动要设计得好,一定要注意它的针对性。作为“基本课”,它主要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身心特点开展。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基本课”。我们举行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基本阵地,那就是班会课;班会课应该有自己的基本的内容,这就要形成一个基本课。在我们的课表上,班会课一学期是应该上20节的,基本课,是应该进行的一种规范教育,可以占到17课。
  在不同的年级,开展具有年级特点的活动时,我认为应该注意这么三点:第一,抓年级的常规教育;第二,抓年级教育的重点;第三,结合年级的实际。比如初一年级,往往要对学生进行校史、校风、校纪、校规的教育,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比如初二年级,教育的一个重点应该是青春期教育。初三年级,学生已经面临毕业,开展的活动规模不能大,应该更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联。针对性班级活动的另外一个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积极向上、争强好胜;另一个是逐渐减弱的依附心理和不断增长的自主心理。根据这样的特点,在活动当中,应该比较多的举行竞赛活动。我很喜欢举行一些竞赛活动,因为通过比赛,学生积极向上、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很多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来做主持人,让学生来进行思考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另外,要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早恋”,困惑了很多老师。学生处在长身体的时候,青春意识萌动,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该体现“活”的特点,应该体现“动”的特点,让学生更好、更积极地来参与,消除青春期的各种困惑。
  (三)整体性
  班级活动,应该着眼于整体。特别是在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育力量方面突出整体。教育阶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初一、初二、初三,各自的教育重点是什么?应该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同样,高一、高二、高三,各自的教育重点是什么?依此来设计班级的活动。教育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都应该有所考虑。教育力量,应该注意发挥任课老师的力量,应该注意发挥家长的力量。
  (四)开放性
  开放性,应该注意形式上的开放。我们要有意识地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邀请大家来参加。
  第一,向校内开放。首先,可以邀请兄弟班级的班长、团支部书记或者副班长、宣传委员。其次,就是同年级一起来开展,有的时候是两个班,有的时候可以是全年级。再有,是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来为本年级的学生做一些介绍。另外,就是友谊班——跨出校内界线。我就曾经和前面提到的天津市张万祥老师——两个千里之外的班级,开展了联谊活动
  第二,向家庭开放。我认为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请家长直接来参加友谊班的活动;另一种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的活动。比如说,举行“14岁集体生日”活动,我们请家长写祝贺信,送一个礼物。那么,很多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些时候家长信写得不好,感到不会写,怎么办?我是这样做的。在举行活动之前,召开家长会,跟家长讲清活动的主题,请家长把写给孩子的信,装在一个小信封里,上面写某某同学收,然后装在一个大信封里面,上面写丁老师收。装在小信封里的信,不封口,而大信封把它封好,由孩子带给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实际上是事先和家长约定好,给孩子的信是让老师先看的。我把家长的信先看了,把其中精彩的话摘录下来,让大家分享。这样的形式,非常感人,能够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每一次活动前的家长会上向家长做介绍,鼓励家长写出更好的、更感人的话语,让孩子终生难忘,产生心灵的震撼。我们很多家长写得非常好,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生日的礼物》,都是优秀的贺信选。
  第三,向社会开放。传统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我想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的开放。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其次,作为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个消息,说上海调查中学生的职业倾向:愿意当工人的不到1%。我想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五)主体性
  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参加的活动。比如说,大家都来“一分钟演讲”。虽然实际操作上有点困难。但是,我们想一些办法,全班几十个人,每人讲一分钟,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明确要求只能讲一分钟,到了55秒的时候,设置一个提示音,提示音响,必须结束发言,接着下面一个同学来讲。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安排,前面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后面一个同学就坐在旁边等待,他讲完了,另一个同学马上就接着发言。这样来说,几十个同学都发言,时间是完全够的。
  (六)知识性
  班级活动开展得比较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其实,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了,他的文化学习也是可以得到发展的。同时,活动也应该体现知识性。首先,可以设计与文化学习有直接联系的班级活动,如学科竞赛。其次,开展与文化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如有关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活动。再有,开展广义学习的文化知识活动,如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另外,即使是思想教育为主的活动,也要注意运用知识的力量。例如,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就介绍一些名人名言,介绍一些名人的事例,用知识的力量来推动学生对道德的追求。
  (七)多样性
  要提高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就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我设计的中学班级全程系列活动,从初一到高三有120个,每学期10个活动,作为一种基本课的形式来出现。我自己做了一个分析,120个活动当中,有106个活动形式都是比较新鲜的,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参加的积极性非常高。
  (八)易操作性
  首先,要注意活动的节奏。我认为班级活动,特别是主题性的班级活动,次数是不能过多的。活动后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多会影响学习。但是,也不能过少。因为,过少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二个,要增强课的意识,对于时间和结构要进行精心的研究和设计。
  (九)创造性
  一个活动要搞好,必须不断地创新。首先,表现在内容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选择新的内容。创造性,也表现在形式上,很多好的形式我们要采纳并加以研究。
  在暑假前,初三、高三学生毕业的时候,我想,有些老师是积极开展活动的。比如说,在等待通知的时候,组织一个20年后再相会的这样一个活动。我个人是很喜欢搞这个活动的,这个活动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同学对理想进一步的追求。我们还可以借鉴电影、电视里好的活动形式,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尝试。比如,电视上搞的论辩活动,学生说的,今天走进教室,就看见黑板上写着两个大字——“论辩”。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各持一词,各不相让。中央电视台在组织论辩时,做了非常大的两个字。我把这种形式就写到黑板上来,然后,通栏标题写着“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大家感到非常新鲜。
  (十)序列性
  班级活动不仅要形成系列,而且还要形成一个合理的序列。从内在结构来说,我把它分成三个结构。第一个纵式结构。什么叫纵式结构?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起点,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继续和深化,一步一步相连。第二个横式结构。什么叫横式结构?它是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来展现主题。第三种是纵横交错的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