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诗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如下: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5
译文: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这句话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扩展资料: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你有多少忧愁与烦恼,刚好像那一江向东流的春水!说明忧愁很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
第2个回答  2015-07-04
问你有多少忧愁与烦恼,刚好像那一江向东流的春水!说明忧愁很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第3个回答  2016-01-31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多的愁。
  把思愁比喻为一江春水,最贴切,最形象,最连绵不断的忧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这是一首伤感愁绪之作,此句作为末句,更是将其凄凉伤感之情烘托到了极致。

  3、附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第4个回答  2006-08-18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