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1.文章开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人们对过年与迎春的热情的?
2.选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迎接新年的活动?作者写人们繁忙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3.“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是北京的老规矩?
4.作者说祭祖的腊八粥“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这些赶年的摊子为什么能教“儿童们的心跳的特别快一些”?

1.文章开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人们对过年与迎春的热情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及商人的角度,从吃的到用的。4个角度

2、选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迎接新年的活动?作者写人们繁忙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主要写了做吃的,备年货,大扫除迎接新年。 用意是:很喜欢过年,很开心,很期盼,生活很美妙。

3.“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是北京的老规矩?
因为他写的是北京的春天,所以一定要写北京的规矩。写广西的就不行。不符合标题

4.作者说祭祖的腊八粥“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旧社会人穷,有这么多粮食,骄傲呗,所以自傲

5.这些赶年的摊子为什么能教“儿童们的心跳的特别快一些”?
因为孩子们都很想买啊,很喜欢啊。

现在的语文,真可笑啊。啥问题啊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31
1.文章开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人们对过年与迎春的热情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及商人的角度,从吃的到用的。4个角度

2、选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迎接新年的活动?作者写人们繁忙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主要写了做吃的,备年货,大扫除迎接新年。 用意是:很喜欢过年,很开心,很期盼,生活很美妙。

3.“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是北京的老规矩?
因为他写的是北京的春天,所以一定要写北京的规矩。写广西的就不行。不符合标题

4.作者说祭祖的腊八粥“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旧社会人穷,有这么多粮食,骄傲呗,所以自傲

5.这些赶年的摊子为什么能教“儿童们的心跳的特别快一些”?
因为孩子们都很想买啊,很喜欢啊。
第2个回答  2009-11-01
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深受读者的喜爱。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鸿来、非我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以祥子为主角)《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第3个回答  2012-03-01
1.文章开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人们对过年与迎春的热情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及商人的角度,从吃的到用的。4个角度

2、选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迎接新年的活动?作者写人们繁忙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主要写了做吃的,备年货,大扫除迎接新年。 用意是:很喜欢过年,很开心,很期盼,生活很美妙。

3.“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是北京的老规矩?
因为他写的是北京的春天,所以一定要写北京的规矩。写广西的就不行。不符合标题

4.作者说祭祖的腊八粥“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旧社会人穷,有这么多粮食,骄傲呗,所以自傲

5.这些赶年的摊子为什么能教“儿童们的心跳的特别快一些”?
因为孩子们都很想买啊,很喜欢啊。
第4个回答  2009-10-31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