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破坏长城的行为你怎么看

要详细点的 急用 麻烦速度快点 本人感激不尽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提起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京八达岭上雄伟壮观的明代长城。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先后修筑的长城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再到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为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总长超过10万里,绵延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但是,长城的现状让人格外担忧。中国长城研究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长城的基本情况是: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

长城之殇:破坏源于天灾人祸

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专家指出,目前长城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都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例如内蒙古地区,由于当地风沙大、雨雪、水土流失、山 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较多,给长城造成了极大危害。包头、固阳的秦长城曾在1995年的包头地震中破损严重。

同时,由于很多长城分布在草原和戈壁深处,一般的交通工具很难进去,给长城普查和保护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今年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了一段汉代长城,长城由59座烽燧和土墙连绵组成,长达百里,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居延设立都尉后,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修的汉代长城。这是近年来我国长城遗迹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但是这个地区杳无人烟,很少有人能进去。

自然的破坏是导致长城衰老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为的破坏要远甚于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残酷的破坏。

77岁的岳邦湖老先生是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长城考古专家。他指出,对长城的破坏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风蚀、暴雨和洪水冲刷以及地震坍塌等。人为因素,一是建设性破坏,如修公路、修铁路、建民房等,这种破坏最厉害,往往直接推倒墙体;二是取土,多年以来,长城因其“年岁”较长被当地人挖去用作上等肥料;三是牛羊等牲畜践踏;四是在城墙上挖洞,用以避雨、避寒,或者在墙下挖洞修水渠。在对长城的破坏中,人为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对长城的人为破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宁夏文物局原副局长周兴华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宁夏农村常常挖长城造田或把长城土当作肥料铺洒到农田里,许多农民认为长城土有肥力,可以压碱。后来,又有人随意在长城上取土、掏洞、修窑、建库房。到了最近二三十年,各类建设性破坏事件迅速上升。在建工厂、修公路、拓开发区、改造城市中,就有不少是以破坏长城为代价的!
仅2005年一年的时间内,宁夏就发生多起损毁长城的事件,其中被媒体曝光的就有十多起,而今年又连续发生多起。2006年9月,某单位在宁夏中卫市境内施工时,擅自将一段长城挖开近200米的豁口。当有关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施工方感觉事态严重,又擅自用推土机将豁口堵上,并在上面插上蒿草,企图掩盖证据。结果,对长城造成二次破坏,原来的长城被彻底弄得面目全非。

无独有偶,记者在宁夏南部彭阳县的长城塬采访时,当地一位知情者干脆指着脚下的石子路告诉记者说,你站的这条路,就压在秦长城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怀武曾指出:“在长城上私建庙宇、乱搭乱建,以长城为院墙、羊圈、厕所或在长城上掏洞居住、储物的情况,不胜枚举。”

长城是跨越多个省份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在对各地长城现状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人类对长城的触目惊心的破坏:

200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修公路向农民征石头,农民找不着,索性上山把长城拆了,以15元一拖拉机的价格,把1000多里的长城砖卖给了建筑商。如今那里的长城连地基都不复存在,永远地消失了。

宁蒙交界的贺兰山三关口长城,由于毗邻采石场,经营者为通行方便,不惜在长城上打开豁口,让拉运石头的车辆在长城上穿行,采石的挖掘机甚至开到了长城上面。

宁夏中卫城北龙公庙附近有一段保存良好的长城。有人竟在距长城只有几百米远的地方挖湖蓄水。结果2005年湖水暴涨,水漫长城,三四百米的墙体坍塌。

2003年4月,陕西省定边县的三家施工单位在修建公路时,在长城上分别撕开了三个30-40米宽的大豁口。此处长城原来高约4米左右,城墙厚度约5-6米,是保存较好的夯土遗迹。三个大豁口一下子就破坏了105米长城,使这段明长城遗址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事件发生后,陕西省文物局迅速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对三家施工单位各罚款50万元。150万元罚款的确是个大数字,但对破坏了的国宝长城来说,即使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近年来,由于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开始修复长城,但这种修复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画蛇添足,对长城造成了另一种不可恢复的破坏。陕西省府谷县麻镇残存有一段土夯长城的墩台,2005年,当地一位老人发起了修复长城墩台的募集活动,获得8万元资金,修复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都被青色涂料覆盖,与下面残存的黄色夯土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古长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5
万里长城不足2500公里 旅游性破坏尤为严重
10月24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长城保护条例》,《条例》将于12月1日起实施。国家首次明确宣布,将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条例》规定,长城上禁止从事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刻画、涂污等7种活动。

至此,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损毁的万里长城终于有了“护身符”。有关人士希望,《长城保护条例》能够真正固我万里长城,不要使这一人类文化遗存在人们的遗憾和叹息声中消失。

此前不久,记者走访调查表明:万里长城的保护现状很不乐观。

现状调查

明长城较好墙体不足两成

人为破坏行为在近年呈上升趋势

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活动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不超过2500公里。在一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长城损毁严重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因素。

此外,由于保护意识淡漠和政府管理缺失,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长城的人为破坏行为主要包括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取材性破坏行为虽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目前各地方的长城保护意识普遍都有所提高,大规模拆长城的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则是近年间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建设性破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本意为保护或开发长城的修复性破坏更是“好心办坏事”。记者在陕西省府谷县麻镇看到,当地村民集资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修葺一新,但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与底部的黄色夯土台基反差强烈。有专家指出,如此简单、粗陋的修复行为,实际上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保护措施

各段长城保护等级不统一

急需成立长城联保组织,解决跨省保护管理问题

长城的每一道土墙、砖墙、每一道残垣的保护千差万别。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各地长城的保护等级不统一。由于国家未明确整个万里长城是什么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就全国长城而言,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保护范围。

记者发现,目前,在整个万里长城上既有国家级保护单位,也有省级保护单位,还有市县级保护单位,更多的长城段落至今尚未定为保护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长城学会会长段云飞介绍,榆林共有88处长城遗存,但仅有镇北台一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墙和波罗堡遗址两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种混乱的现状导致各地在长城的保护和开发上各行其是,缺少统一的标准。

有关专家认为,急需成立长城保护联保组织,解决跨省、市、县的长城保护管理问题。

经验实践

宁夏围栏保护经验可借鉴

当地用铁丝网在长城两边筑起围栏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对保护长城已有了明确认识,一些政府机构为保护长城已开始进行探索实践。

宁夏盐池县境内有200余公里明代夯土长城。记者在这里看到,为使长城得到保护,盐池县政府对境内的夯土长城进行了围栏保护。

在兴武营村明长城遗址两侧5米左右的地方,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根水泥桩,并用铁丝网连接。已经完成围栏保护的是90公里的明长城遗址,围栏共计19万米。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今后两三年内,境内古长城将全部实现围栏保护。

在长城沿线设置长城保护专门机构或设专职管理人员则是人们主动保护长城的一种尝试。在河北抚宁县长城段,当地政府出资雇了沿线18位农民,进行长城的日常巡查和保护。据了解,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全面推广。
第2个回答  2018-11-19
人们不重视文物,没有保护好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文物正在一步步消失,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好好保护文物,并传承下去。
第3个回答  2009-10-25
LZ你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