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知识点线索梳理

我是高三文科的学生,请问谁能帮我把高中历史所有的知识点按照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一个概念 两个层次 六条线索)这样的格式归纳出来吗??...
我希望可以先有一个系统的框架之类的。就是线索啦。不要一下就是那么多的字的那种。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一、分封制
1、目的:根本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其次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2、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②诸侯的权利义务: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4、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5、作用:①稳定政局,镇抚各族,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西周强盛。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州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6、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根源:生产力发展)

二、宗法制
1、目的: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2、宗法制的内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
②诸侯和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
③由血统关系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
3、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实质: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4、作用:①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固秩序;巩
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
享受特权的凭借;强化王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 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
今天。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
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
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
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
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
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民族融合的加强;①②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③通过春秋战国诸候争霸,出现了区域统一的局面;
④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主观条件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商鞅变法又比较彻底,故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重用李斯等大臣;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2、秦统一的过程:
①灭六国。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
②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筑长城;边防驻军。
③征百越:修灵渠,置岭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
④入西南:修“五尺道” ,任命官吏。
3、秦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分裂战乱,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②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1、海内为郡县 :地方实行郡县制(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最大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秦朝的官僚机构(中央机构)
(1)皇帝制确立: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三公九卿” (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车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不得世袭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3、“汉承秦制”: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2、条件:
①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经济根源)。
②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思想基础)。
③灭六国,统天下,秦始皇个人才略。
3、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A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B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修水利、重大工程建设); C 保障国防安全; D 促进科技发展; E 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
消极作用: A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B容易产生和延续腐败和专权现象,从而阻碍社会发展;C文化专制主义,不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4、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
(1)概况:
①汉代:汉武帝频繁换相;形成“中朝”与“外朝”;东汉设“尚书台”
②唐代:特点: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
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又设“参知政事”。
④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二院”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2)特点: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概况:
①秦朝:郡、县两级;
②汉代:西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③唐代:道、州、县三级;
④宋代:路、州、县三级;
⑤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特点: 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域,权力受中央节制。
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宣政院辖区。②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③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⑥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府、县三级;
⑦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2)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地方上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理。
这样的体制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
(1)秦代: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郡设有监御史;
(2)汉代:中央有御史大夫,又创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如隋唐设御史台,明改为都察院。
2、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西汉汉武帝创察举制
(1)目的: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统治。
(2)内容:①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②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③孝廉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
(3)作用: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魏晋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1)、背景与目的
南朝末,南北经济的发展,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政治上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等。
(2)、形成和完善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③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三级,考试实行糊名法。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以四书五经为学校的规范课本和科举考试的内容。⑤清朝:“百日维新”时期,废八股制度,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
3、科举制度评价
(1)积极作用: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扩大了,有利于政权的巩固。③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统一。⑤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
①它使知识分子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禁锢和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②明清时期,科举制成为专制主义箝制了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
社会矛盾更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一、明清时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1、内阁制的形成(明朝)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原因、影响)
(2)内阁的创立
① 确立和演变;
②特点:助理机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
③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2、军机处的设立(清朝)
(1)背景:①清初的中央机构:②雍正年间西北用兵
(2)军机处的特点 :①“简、速、密” ②皇帝“乾纲独
断”
(3)作用: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
评价:
利: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
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
济发展,民族融合;
弊:①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
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
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
压迫;
②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 经济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思想基础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
发展 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需要
(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
(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基本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评价 利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弊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 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滥觞)—古代希腊
(一)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之先河
1.原因:
(1)地缘因素,环海、多山、没有整块陆地;三洲要冲;地中海式气候(2)经济因素,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的形成;
(4)思想因素,平等互利观念;
(5)主观努力,梭伦(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成熟。
城邦:典型特征: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贵族制)和雅典(民主制) 城邦特点: ①政治: 政治独立自治;频繁交往,关系密切;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民主政治.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达;③文化: 思想文化繁荣
思考: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独立于 希腊世界;
中国:各诸侯国有同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希腊: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
中国: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3)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中国:重农抑商。
公民:城邦的成年男子 公民素质 : ①从小接受身心系统训练;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④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贵族制特点: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变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作用: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梭伦改革(BC59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措施:
a、经济上: 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
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雅典民主确立措施:
①内容: 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 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d、制定陶片放逐法。影响:②评价: a、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4)“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表现)措施:
(1)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权力充分;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②五百人会议成员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政权;(3)公职津贴;(4)贵族会议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事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民主政治的目的:凝聚力量、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夺取财富与奴隶。
▲民主制的得失:①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失:(1)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性质: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不确定性: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第二课:古代罗马政治文明
罗马法的定义: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广义: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狭义:指罗马公民法。特点:随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
▲古罗马的政治变迁: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1)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统一意大利半岛。
(2)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1世纪后期,成为建立三十多个行省的庞大帝国
(3)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476年灭亡,东1453年灭亡。
一:罗马法的发展演变1、公民法(1)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2)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3)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BC449 ①背景:习惯法;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成文法。②颁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员会
③ 内容(略)④评价: 积极: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贵族专横,打破法律知识的垄断,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罗马法的起点;局限: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法规。2、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1)背景:①②③
(2)产生:大概产生于共和国到帝国过渡过程中
(3)特点:
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③简法灵活而有实用有效,
④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意义: 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自然法 (1)概念: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2)提出:西塞罗(自然法之父)(3)意义: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二:罗马法的意义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①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②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③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④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2、对后世而言: ①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②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罗马法实质:(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对比同时期的中西世界,你发现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区别?中国:君主专制,独裁统治,人治色彩浓。
西方:贵族制或民主制,法治观念强些。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中国古代 世界古代
地理环境 平原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 专制制度 公民集体民主制
政治活动 商鞅变法等
物质文明 经济特征 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 重视商业发展
精神文明 思想发展 儒家思想演变 人文精神的起源
科技文化发展 辉煌的古代科学 逐渐产生近代科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4
一个概念
政治民主化 和经济现代化
两个层次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条线索
1.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2.近代中国落后的表现
3.不同阶级探索的救国之路 (农民 地主 民主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注意分析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4.社会主义革命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等
5.社会主义建设 得与失 注意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及其对现代民主建设的教训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中 中国的地位 影响 即采取的措施

个人认为学历史就是为现阶段我们该怎么做 服务的 所以一定要把握启示类问题

我是高三文科生啊,如果你还需要一些历史资料 把你邮箱给我吧
相似回答